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图书出版>>正文
新书速递|清代战争文化
2020-11-27 21:58     (阅读: )




著作信息

原作名:The Culture of War in China: 

Empire and the Military under the Qing Dynasty

作者:卫周安(Joanna Waley-Cohen)

译者:董建中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0-8

装帧:精装

页码:244

丛书:海外中国研究文库

ISBN:9787300284279


作者简介

卫周安(Joanna Waley-Cohen)教授,美国知名中国学家,纽约大学历史系Julius Silver讲席教授。卫周安教授拥有剑桥大学中国研究学学士(1974年)与硕士(1977年)学位,剑桥大学格顿学院成员,后在耶鲁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1987年),先后师事余英时和史景迁等著名学者。自1992年起,卫周安在纽约大学历史系任教20余年,并于2009年起任历史系系主任,2012年加入新成立的上海纽约大学,任文理学院院长。她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近代早期中国历史、中国与西方、中国的帝国文化等。卫周安教授著作颇丰,包括《清代战争文化》(I.B Tauris 2006年出版)、《北京的六分仪:中国历史中的世界潮流》(The Sextants of Beijing: Global Currents in Chinese History)(W.W. Norton 1999年出版)、及《清朝中叶的流放:发配新疆,1758-1820》(Exile in Mid-Qing China: Banishment to Xinjiang, 1758-1820)(耶鲁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等,并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法律史、军事史、政治史和文化史的论文。她目前的学术研究课题包括中国人在19世纪的生活方式和中国近现代饮食文化史。



译者简介

董建中,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清史政治史、财政史。译著有《州县官的银两:18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自贡商人:近代早期中国的企业家》《君主与大臣:清前中期的军机处(1723-1820)》《马背上的朝廷: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建构(1680-1785)》等。





本书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军事文化与清帝国

一、文与武

二、新清史

三、文化的军事化

四、清帝国宏图大业的阶段划分

第二章 纪念性战争

一、碑刻

二、纪念性礼仪

三、战图、功臣像等纪念性绘画

四、文献记载

五、结论

第三章 宗教、战争与帝国建设

一、清朝统治下的宗教

二、清朝皇帝与藏传佛教

三、第二次金川之役

四、法术与战争

五、战后

六、结论

第四章 军礼与清帝国

一、大阅

二、命将

三、郊劳

四、献俘与受俘

五、木兰秋狝

六、军礼的记录与传播

七、结论

第五章 帝国的空间变化

一、清朝对武的提倡

二、军事化的政府文化与机构

三、八旗制度

四、景观的军事化

五、结论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新书简述

十八世纪中叶,清朝的疆域在平定天山南路后达到极盛,形成了“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版图;这一成就的取得与有清一代经年累月的战略联盟与战争运作直接相关。可以说,对军事的高度重视是清朝有别于中国其他朝代的规定性特征之一;因此,相关领域一向是清史学界关注的重点,如濮德培(Peter Perdue)、孟森、罗尔纲、王尔敏、茅海建等学者均对此均有精详的论著问世。与以往的研究多落脚于军事活动本身的考据、辩白、叙述相比,美国著名学者卫周安(Joanna Waley-Cohen)的探究取径相当不同,她敏锐得注意到“煞费苦心的文化转变在巩固清帝国的过程中与军事开拓同等重要”,因而试图引入“军事文化”与“新清史”的视角重新解释清代(特别是乾隆时期)的军事问题,取得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新近翻译出版的《清代战争文化》一书共分六章,结集了卫周安教授十余年来关于17、18世纪中国军事文化不同方面的论文,并新添了序言与结语,可谓其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文化军事化”(militarization of culture)是卫周安教授在爬梳清代军事文化经验的基础上,归纳的一个贯穿全书的核心概念。作者在序言中指出,此“文化”乃泛指广义上的文化环境,包括思想、艺术、建筑、宗教等诸多方面,而“军事化”则意指军事对文化生活的广泛渗透,其形式包括:战争以及与之不可分割的军事实力,成为切实的文化类别;政府文化和风格发生了广泛的变化,其运作越来越像军事行动,同时八旗制度作为一种世袭的军事管理制度有效设定了一种精英地位的替代性资格,切实改变了清王朝的社会结构;更为重要的是,军事的定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归为这一类的内容都被提高到了一种新的高度。卫周安教授进而认为,清王朝这一文化转变运动随着时间而不断加强,在乾隆皇帝统治下的十八世纪,尤其是1750年以后达到了顶峰。在某种程度上说,全书正是围绕着“文化军事化”的各个相互联系的侧面展开的。

以此为思路,《清代战争文化》一书以专题为序,具体梳理了清代军事文化的诸种表现形式,实具有典范意义。在第二章中,卫周安教授通过纪念碑、绘画、建筑及文献记录,探讨了乾隆帝对“十全武功”诸战役自我塑造的细节,指出皇帝的最终目的是试图将对“文”“武”有所偏好的诸民族统一于清帝国“国家”的形态之下;在第三章中,作者以第二次金川战争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宗教、战争与帝国建构之间的内在关联,特别关注了清朝统治者通过控制藏传佛教,构筑广泛而稳定的宗教基础的努力;而第四章则更多的关注“大乐”“命将”“校劳”“献俘与受俘”“木兰秋狄”等军礼的象征意义;在第五章中,著者通过对军事化政府的构建举措(如军机处、方略馆等)、八旗制度及军事化景观的考察,梳理了在空间上军事元素的开拓。可以看出,著者在研究中并非仅仅关注文献史料,亦广泛参考纪念碑、绘画、建筑等新史料,既注重对关键性战役、军事物品基本事实的考察,亦特别关注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和文化意涵;此外,卫周安教授在论述过程中还特别关注“军礼”“纪念碑”“军事文本”等的传播情况与社会影响,具有某种“社会史”的趣味,这在传统军事史的研究中都是十分难得的。

除了针对清中前期军事文化的历史考察外,卫周安教授此书亦有意以“中国中心论”的视角,挑战传统清代军事史的叙述模式。长期以来,史学界将清末中国所遭受的国难,部分归咎于清中前期的军事孱弱,而这又主要是因清人对军事缺乏兴趣造成的。但《清代战争文化》一书通过对17、18世纪文化军事化的考察,充分揭示出统治阶级推崇的军事精神给直接针对的精英人物以及许多普通大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于我们重估清代,并且从更长时段探讨中国近代军事精神的萌芽,乃至重新反思二十世纪战争无休无止、社会军事化程度不断提高之来路均极有重要意义。

当然,需要补充的是,《清代战争文化》受到“新清史”(New Qing History)的影响很大,因而尤其强调满族统治者在调和“内亚传统”与汉族传统、保持帝国“文化多样性”过程中的主动性与有效性,并且倾向于将分析重点落在西藏、蒙古等边疆地区之上,这在给著者提供一种“有效”的分析框架的同时,亦会造成某种程度的误读危险,这是需要我们仔细分辨的。

原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清风学社2020年11月27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4t-zKh84DNOsh3G_yrbPQ

上一条:谷川道雄 | 隋唐世界帝国的形成
下一条:陳芳妹:《孔廟文物與政治:東亞視野中的臺灣府學文物》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