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图书出版>>正文
书单 | 2020年历史学新书
2020-11-22 17:03     (阅读: )

1.《通过孔子而思》


作者: 〔美〕郝大维 〔美〕安乐哲 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Thinking trough Confucius

译者: 何金俐 译

出版年: 2020-10

页数: 452

定价: 68.00

    本书通过全面系统的中西哲学传统的对比,犀利地指出西方是以理性、逻辑为基础的哲学传统,而儒家是以实践性、审美性为基础的哲学传统。  这本书充满着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和新鲜的思考,表达了其对中西文化某些普遍观点的大胆质疑。这种域外视角对中国儒家传统的当代重构,不仅勇敢地刷新了西方人对其自我传统的麻木认知,同样也给予我们中国的研究者以巨大的冲击和启示,而这必将在更新的高度上开启中西方哲学的交流。

    作者简介:郝大维(David L. Hall),得克萨斯大学哲学教授,主要著作有《经验的文明》《不确定的凤凰》《爱欲与反讽》等。  

    安乐哲,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2013年因其对中国思想多年来的出色研究获得“孔子文化奖”。安乐哲教授出版了一系列蜚声国际的中国哲学专著,其中包括《先贤的民主:杜威、孔子与中国民主之希望》《通过汉代而

思》《主术:中国古代政冶制度之研究》《通过孔子而思》等。

2.《权力的黑光》

作者: 王子今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中国传统政治迷信批判

出版年: 2020-11

定价: 68.00

    中国种种传统政治迷信,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对政治权力的崇拜。要推进政治进步,必须清理千百年来政治迷信的根基,努力洗刷其残迹,摆脱“宰猪场式的政治”,“使人成其为人”。  中国是一个历来予政治以特殊重视的古国。政治地位高于一切,政治权力高于一切,政治力量可以向一切社会生活领域扩张,对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都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冲击力和渗透力。本书从天命迷信、先祖迷信、圣贤迷信、长老迷信、清官迷信、谶纬迷信等角度,全方位反思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政治文化,探讨了政治迷信何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灰黯的色调,政治意识何以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主体。

    作者简介: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著有《“忠”观念研究:一种政治道德的文化源流与历史演变 》《千百年眼:皇权与吏治的历史扫描》《秦汉社会意识研究》《秦汉文化风景》等。


3.《新雅中国史八讲》

作者: 甘阳 / 侯旭东 主编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21-1

定价: 69.00元

    孙庆伟、侯旭东、阎步克、张国刚、邓小南、姚大力、刘志伟和杨念群等八位学者,依次对中国大的历史时期与核心王朝的发展进程和时代特点进行综括性的脉络梳理和问题分析。每一时段的解析视角和关注点各不相同,或侧重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或侧重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每位作者对各自领域都有多年的研究积累,本书既呈现了不同作者的研究特色和讲课风格,又贯穿了中国大历史的总体进程和当下历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实为普通读者了解或研读中国史不可多得的高端通识读本。

    作者简介:甘阳 杭州人,知青出身,现任清华大学新雅讲席教授,新雅书院院长,哲学系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创院院长,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创院总监。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秘书长。  

    侯旭东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先后从事东晋南朝经济史、北朝民众佛教信仰与乡村社会研究。近年关注文书类简牍,并致力于探索汉魏六朝的国家形态与统治机制。出版论著数部,论文七十余篇。


4.《唐代教坊考论》


作者:张丹阳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定价: 168

    本书围绕唐代教坊制度、音乐以及文学三个主题展开。在教坊制度方面,对学界争议未决的教坊名号进行了辨析,提出了唐代教坊“三位一体”和“中央—地方”建置模式的构想;借助新出墓志考补了多位教坊乐官,揭示其家族传承特点。在教坊音乐方面,厘清了教坊四部乐的争议,提出了胡部在中晚唐时期一枝独秀的新解释;以教坊曲《文溆子》为个案,对于唐代教坊曲制作及乐用等规律进行了探讨。在教坊与文学关系方面,从藩邸与平康坊(北里)两个与教坊有着密切联系的空间入手,考察了唐代教坊文艺与文学发生场域的问题。通过对这三个主题的深入考察,本书呈现了唐代教坊研究的新面貌。

    作者简介:张丹阳(1987-),回族,广西柳州人,201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获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唐宋文学、古代音乐文学、出土文献。博士期间师从胡可先教授,博士论文《唐代教坊考论》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获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中国音乐学》《民族艺术》等重要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5.《笔记语境下的宋代信仰风俗》


作者:范荧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定价:89.00

    從人類歷史看,宗教信仰曾是各國各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的宗教觀念和信仰習俗不僅滲透於社會文化的各個層面,而且對物質生活形成很大影響,唯因如此,宗教信仰已成爲學界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古代中國的一大特點是,大量原始的信仰與崇拜,諸如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以及巫術、禁忌等,并未伴隨歷史的進程發展爲成熟形態的宗教,而是經過官方的收羅和世人的改造,以國家祭祀和民間信仰的形式在歷史上長期傳承。 印度傳入的佛教和本土生成的道教,也始終未被提升爲全民尊奉的“國教”,出現政教合一的局面。 佛教經歷了“中國化”的過程後,逐漸傳布於社會各階層,道教將大量民間俗神納入其神譜後,更與本土俗信難分彼此。 在此基礎上,佛、道二教的發展和傳播皆呈現“民俗化”的趨向,多種信仰元素的相互滲透與融合,致使中國古代的宗教觀念和信仰習俗顯得尤爲繁複和龐雜。

    作者简介:范荧,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专门史硕士生导师。

6.《儒教的圣域》


作者: 黄进兴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0

页数: 193

    聚焦孔庙以彰显儒教的宗教性格,是本书的研究重点。作者黄进兴认为,作为儒教的圣域,孔庙的宗教象征样样俱全,毫不逊色。《儒教的圣域》收集了黄进兴在不同时期撰写的5篇文章,主要内容分别是:从宏观的角度,比较完整地勾勒出孔庙祀典与帝国礼制的整合过程;由孔庙“从祀制”的运作来侦测儒家“道统意识”的具形化;剖析儒家道统思想如何影响了作者的学术观点及创作的取舍;阐述儒教在清末民初一步步崩解为“非宗教”的过程;检讨作者个人近年来研究孔庙文化的基本观点和进路。

    作者简介:黄进兴,1973年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1975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3年取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著有《哈佛琐记》《历史主义与历史理论》《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圣贤与圣徒》《后现代主义与史学研究:一个批判性的探讨》《从理学到伦理学:清末民初道德意识的转化》等,其著作或有英文、日文、韩文等译本。英文著作Philosophy, Philology, and Politic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刊行。


7.《满大人的荷包》


作者:赖惠敏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定价:78

    本书名为《满大人的荷包》,探讨喀尔喀蒙古地方财政,最重要的是关注清朝如何针对蒙古这一特殊地方与族群实施统治。清朝统治喀尔喀蒙古花费相当少的经费,却能有效地治理,得力于商人的协助。商人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优势,通过本书可了解当时官商互动的真实情形。 第一,天时优势。嘉庆皇帝强化商民的控制措施,使得库伦办事大臣彻底实施检查商民部票、核发执照、造册报理藩院等举措。从事中俄贸易的晋商领理藩院院票,每张院票领12000斤的货物,一家商号领数张院票必须财力雄厚,亦形成垄断性的贸易。不过,晋商家族同时分设若干字号,避免成为政府索贿的对象,与广东十三行在乾嘉时期捐输朝廷五百多万两的际遇有天壤之别。 第二,地利之便。对喀尔喀蒙古来说,清朝设置台站不仅有政治、军事的作用,也是为促使商贸活动更为便捷、安全。归化的汉人在台站附近开垦种植,并帮台站运送往来官兵的行李。库伦、乌里雅苏台、科布多附近有大量汉人商号开垦的土地,并不像内地一样新垦地成熟升科缴交田赋。这些土地从未清丈过,汉人在农业上的获益难以估计。

    作者简介:赖惠敏,台湾省台中市人。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现任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专长领域为清代财政史、清宫文化史、家族史等。


8.《礼之退隐》

作者:成富磊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8月

定价: 42.00元

    在中国的经典传统中,有关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思想议题为礼法关系。“礼”上通天理下达民情,具有无可置疑的高于“法”的位置。在这一视域中,20世纪初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显著脉络是礼教原则从社会各个层面退去,随之传统意义上的天理无处安放,民情转隐。“礼”之退隐的过程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法”的凸显这么简单,其中纠合新的变量是西方异域因素的强势进入,如果用一个字表述其中蕴含的治理要素,那就是“宪”。清末修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思想文本”,其中汇集着古今中外诸多核心治理要素的调适与冲突。本书并非单纯对作为“事件”的清末修律进行历史学的“还原”,而是试图紧扣中华律典如何一步步走向“看不见中国”这一问题重构清末修律的思想图景,并进而思考其中展现的“礼”“法”“宪”之纠葛。

    作者简介:成富磊,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9.《传承与断裂》


作者: 陆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剧变中的中国社会学与社会学家

页数: 368

定价: 59

    《传承与断裂》是目前学术界为数不多的对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学发展史进行深度书写学术史研究,也是一项探索学者与社会、学术与变迁、知识与权力互动关系的知识社会学研究。旨在通过对上述时间段内中国社会学家个人经历和社会学学科变迁发展历史进程的描述,加深我们对社会学中国化特征的理解,从而为中国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本书开头部分,着重介绍相关理论背景、史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书主体部分,通过深描中国第一代社会学家中几位杰出的代表人物(吴文藻、陶孟和、李景汉、陈达、孙本文、费孝通、严景耀、吴景超等)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学术发展、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分析他们承担的社会角色与其学术取向和研究特征之间的关系、追寻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一门学科制度的社会学在这个时期的命运轨迹,从一个较小的剖面,揭示20世纪中国社会社会结构巨大变迁的形态及其意义。

    作者简介:陆远,2010年获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师。长期关注中国社会学史和20世纪中国学术制度和学术思想发展史,发表论文多篇。曾参与编辑《孙本文文集》(10卷本)、《柯象峰文集》等民国重要社会学家著作,并为商务印书馆“中华现代学术名著辑要”策划多种社会学书目选题,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民国社会学学科体系与社会功能研究”。本书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该论文曾获首届“余天休全国优秀社会学博士论文奖”。


10.《幻想的秩序》


作者: 张旭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

副标题: 批评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学文化

出版年: 2020-10-1

页数: 446

定价: 69.00元

    本集汇聚张旭东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有关文化理论和批评实践的系列成果,解读卢卡奇、本雅明、拉康、萨义德、布迪厄、杰姆逊等理论家的文学研究、美学探索和文化分析,阐释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各种“新潮”与“实验”。通过细读文本个案或思想论争,在持续变动的文化语境中对西学问题与中国文化进行总体性把握与批判性思考。

    作者简介:张旭东:纽约大学(NYU)比较文学系、东亚研究系教授,国际批评理论中心主任。曾兼任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访问教授;北京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人文讲席教授(访问)、国际批评理论中心主任。中文著作包括《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作为精神史的80年代》《全球化与文化政治——90年代的中国与20世纪的终结》《我们时代的写作》《对话启蒙时代》《纽约书简》等。译有《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启迪》。编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传统与形式创意》。

11.《国王的餐桌》


作者: [法]弗雷德里克·芒弗兰 / [法]多米尼克·韦博 / [法]阿丽娜·康托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张文英

出版年: 2020-11

页数: 210

定价: 78

    从弗朗索瓦一世、路易十四、波拿巴到拿破仑三世,本书以丰富的图片和饶有兴味的文字邀请读者从一个崭新的角度重新发现法兰西宫廷的香艳时刻:当国王进餐时,15至18世纪的法国饮食文化随着时代和统治者的变迁而发展,外交出访、随扈们的远行、王室通婚、贸易交流的日益频繁、旅行者的到来都为饮食传统注入了多元色彩。本书探寻法国美食的源头,食谱、餐具、出席着装、餐桌礼仪、国王喜好,王室宫廷的一饭一食都为今天的法餐盛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味觉源自一种感受,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且不断精细化。法兰西的皇家餐桌成为“法国菜”的源头,使得法国成为美食的国度。

    作者简介:弗雷德里克•芒弗兰(Frédéric Manfrin),图书馆学家,自2008年起任法国国家图书馆历史部主任。主持了《68年五月精神》、《卡萨诺瓦,自由的激情》、《14年之夏:旧世界最后的时光》等展览,并合作撰写了相关图录。  

    多米尼克•韦博(Dominique Wibault),法国国家图书馆科技部美食丛书负责人,2015年合作出版《美食日历》和法国国图杂志第49期美食档案《从感官到意义》。  

    阿丽娜•康托(Alina Cantau),法国国家图书馆加利卡合作部技术协调专员,从事美食领域的研究,曾与若干专业杂志和《美食日历》合作。


12.《论文化帝国主义》


作者: 伯尔尼德·哈姆 / 拉塞尔·斯曼戴奇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曹新宇 / 张樊英

出版年: 2020-9

页数: 470

定价: 98.00

     什么是文化帝国主义?在关于美国全球化文化统治的论战中,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者和辩护者新近都做了哪些考据翔实的论述?文化帝国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之间如何产生联系?文化帝国主义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还是一个固有的循环过程,包括了许多可能的反向文化流动?美国文化帝国主义,以及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盎格鲁—西方文化帝国主义是如何在具体的文化机构、文化过程,以及最近的全球地缘政治发展方面显示出来的?这些方面包括:好莱坞电影工业、西方文化强权和媒体工业带来的文化同质化影响;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时期对大众“心灵和头脑”的争夺;新自由主义对人文主义发动的攻击;《服务贸易总协议》达成的贸易自由化和教育商品化;世界银行发起的“良善治理”政体在发展中国家强制推行;还有我们正在似乎不可避免的走向全球生态破坏的局面下体验的人类当今的大灾难。在这本独一无二的文选中这众多问题都得到了及时的回答。  

    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性思想现在横跨许多学术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的分领域。本书内容对此有清楚的反映。书中提供了一系列多样化的论文,论及当今的研究、知识、全球政治举措、以及关于文化帝国主义的论争等方面的状况。这19个章节的作者具有不同的兴趣领域和地理背景,他们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文化帝国主义和全球权利结构,与隐藏在当今美国试图进行的全球统治背后的政治经济目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是,正如书中几章同时显示的那样,文化帝国主义在历史上当然不是美国的发明,有可能比当今美帝国持续得更为长久。

    作者简介:伯尔尼德·哈姆(Bernd Hamm),德国特里尔大学社会学教授,简·莫奈特欧洲研究讲座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视角下的欧洲”项目主席。

    拉塞尔·斯曼戴奇(Russell Smandych),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社会学与犯罪学教授。


13.《一把海贝》

作者: [英]托比·格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从奴隶贸易兴起到革命年代的西非

译者: 郭建龙

出版年: 2020-12

页数: 716

定价: 118.00元

    西非似乎一直处于世界的偏僻角落,不借助西方之手,就无法走出部落制与原始的阴影。然而,当托比•格林踏上西非这片土地,翻开落满灰尘的档案材料时,他发现真相并非如此。格林从专业和学术的角度为我们重塑了西非诸王国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王国的存在建立于战争、税收、贸易、宗教信仰、权力的展示以及艺术品的创造之上。这是一部跨越数世纪的宏大且权威的西非历史,它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对西非社会进行了全方位剖析,尤其关注奴隶贸易时期西非与西方世界的关系,将该地区及其人民重新写进了他们也身处其中的世界史。

    作者简介:托比•格林(Toby Green),英国历史学家、伦敦国王学院葡语非洲历史和文化高级讲师,现担任英国国家学术院非洲历史资料委员会主席,撰写了大量有关非洲早期现代历史和殖民时代非洲奴隶制的作品。


14.《卡尔十二世与瑞典帝国的崩溃》

作者: [英] 罗伯特·尼斯贝特·贝恩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译者: 周鸿

出版年: 2020-9

页数: 412

定价: 75

    《卡尔十二世与瑞典帝国的崩溃》是英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罗伯特·尼斯贝特·贝恩的代表作品,是讲述大北方战争的史学名著。卡尔十二世统治时期的瑞典为什么成了波罗的海的霸主?在瑞典军队的攻击下,俄罗斯为什么一败再败?彼得大帝登基后是如何恢复统治秩序、整军经武、积极备战的?大北方战争期间,卡尔十二世是如何指挥瑞典军队节节胜利的?面临大好形势,卡尔十二世犯了什么致命错误,从而功败垂成?卡尔十二世为什么一蹶不振、丧失中兴瑞典的良机?本书将深入解读。

    作者简介:罗伯特·尼斯贝特·贝恩,英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大英百科全书》重要撰稿人。


15.《堂斗》



作者: [美] 苏思纲

出版社: 后浪丨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副标题: 纽约唐人街的金钱、罪恶与谋杀

原作名: Tong Wars

译者: 王佳欣

出版年: 2020-11

页数: 328

定价: 68.00元

    本书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纽约唐人街各堂口为争夺赌场、鸦片馆、妓院的控制权而爆发的厮杀混战,时间长达30余年。作者苏思纲充分利用新闻报道、官方统计数据、庭审记录等一手资料,精彩再现了纽约四次大规模堂斗的全过程。他生动描述了早期纽约华人移民艰难求生的痛苦经历,客观分析了堂斗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原因,揭示了华人在美国社会遭受的不公、屈辱和歧视。

    作者简介:苏思纲(Scott D. Seligman),美国作家、历史学家,本科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他能讲流利的汉语普通话和粤语,曾旅居中国八年。著有《走出帝国:第一个美籍华人王清福的故事》《梅氏三雄》《中国商业礼仪》等。


16.《诸神退位》

作者: [英] 乔恩·怀特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副标题: 古希腊的日常

译者: 于素芳

出版年: 2020-11

页数: 216

定价: 65.00 元

    《诸神退位:古希腊的日常》一书将从 “生活与社会”“神话与传说”“艺术与文化”三方面切入,  以全新角度探究古希腊的神话起源及其信仰体系,有别于以往聚焦亚历山大大帝、荷马、苏格拉底等伟大人物的功绩的阐述的视角,深入城邦中生活的普通的古希腊人:他们做什么工作,住在哪里,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 从最富裕的公民到最贫穷的奴隶,探究各个城邦的日常生活的情景;哲学家们的冥思、鸿篇史诗记录、考古发现……社会历史学家将细节拼凑,再现古希腊神话和真实历史的方方面面。

    作者简介:乔恩·怀特,英国未来出版社历史类图书主编。


17.《Structures of the Earth》


作者: D. Jonathan Felt

副标题:Metageographies of Early Medieval China

出版社: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出版年: 2021-06-01

定价: USD 68.00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notion of itself as the “middle kingdom”—literally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center of the world—remains vital to its own self-perceptions and became foundational to Western understandings of China. This worldview was primarily constructed during the earliest imperial unification of China during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221 BCE–220 CE). But the fragmentation of empire and subsequent “Age of Disunion” (220–589 CE) that followed undermined imperial orthodoxies of unity, centrality, and universality. In response, geographical writing proliferated, exploring greater spatial complexities and alternative worldviews.  This book is the first study of the emergent genre of geographical writing and the metageographies that structured its spatial thought during that period. Early medieval geographies highlighted spatial units and structures that the Qin–Han empire had intentionally sought to obscure—including those of regional, natural, and foreign spaces. Instead, these postimperial metageographies reveal a polycentric China in a polycentric world. Sui–Tang (581–906 CE) officials reasserted the imperial model as spatial orthodoxy. But since that time these alternative frameworks have persisted in geographical thought, continuing to illuminate spatial complexities that have been incompatible with the imperial and nationalist ideal of a monolithic China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D. Jonathan Felt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史学研究”


上一条:新书速递丨李文杰《辨色视朝:晚清的朝会、文书与政治决策》
下一条:陈高华《元史研究论稿》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