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图书出版>>正文
书单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成果之历史篇
2020-06-07 15:11     (阅读: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是什么?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设立于2004年,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管理。主要资助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领域中完成80%以上且尚未出版的优秀科研成果,旨在鼓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弘扬优良学风,潜心治学,扎实研究,努力推出具有学术传承创新价值的精品力作,培养一批优秀青年学者,充分发挥国家社科基金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示范引导作用。

经社科文献推荐成果申报优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指定的推荐申报出版机构,成果入选后直接在我社出版,节约沟通成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设立专业的编辑委员会和重点项目办公室将为您的项目提供科学指导,提高项目入选概率。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出版成果之历史篇

01

思变与应变:甲午战后清政府的实政改革(1895~1899)

张海荣

2020年4月出版

978-7-5201-6179-4

既往学界有关戊戌变法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改革方案和主张。本书着重考察的是,受甲午战败的强烈刺激,18951899年清朝统治阶层也开展了如何自救的热烈讨论,并在编练新军、修筑铁路、开掘矿藏、创办银行、推广邮政、改革教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实质行动,即所谓实政改革。实政改革上承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的内核,但在改革的规格、层次和深度、广度上有显著提升;其间发生的百日维新,是胶州湾事件后民族危机加深所引发的一次激进改革,出现了突破制度层的内在需求;同时这场实政改革又下启清末新政,为其提供了必要的思想铺垫和物质基础。

02

地域与使命:民国时期东北大学的创办与流亡

王春林

201911月出版

978-7-5201-5722-3

本书以民国时期东北大学的创办与发展为研究主线,展现了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方势力朝向近代化的努力及其困境,探讨了事变后东北流亡势力在抗日战争、中央与地方的争夺以及解放战争等时代大势下的应对与纠葛。从中可以发现,地方势力对如何发展地方以及应对内外困难都有他们自己的规划,尽管这种规划富于地域性,但也充满使命感,从而汇入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去。

03

国家与建设: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研究(19281938

谭备战 

201910月出版

978-7-5201-4689-0

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19282月成立,19381月被裁并至经济部,是一个负责国家建设事业的政府机构。全书论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建设委员会成立的背景、经过以及结束的整个过程,具体描述了其在发展无线电、农田灌溉、煤矿、铁路交通、地方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举措,剖析了负责人张静江的个人经历、经营理念,总结了建设委员会在国家建设中的作为和影响。

04

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的构成

郭明

20199月出版

978-7-5201-3376-0

本书以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遗存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其他遗址的发掘和区域性考古调查的资料,综合运用考古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遗迹和遗物特征的分析,从各类遗迹的年代关系、遗迹单元的形成与演变、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社会分化、社会权力的特征及来源等多个方面入手,探讨以牛河梁遗址遗存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的特征和社会组织方式。研究表明,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晚期不仅出现了社会分层和手工业的专业化分工,社会管理和组织模式也趋于复杂,表现出明显的复杂化社会的特征。大型公共设施和与之相关的礼仪活动所反映的统一的社会意识形态(神权)是促进多群体社会团结的重要因素,也是红山文化晚期社会权力的核心和社会秩序确立的基础。

05

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与晚清政局

贾国静

20198月出版

978-7-5201-4951-8

本书对特定时空背景下黄河铜瓦厢决口发生的基本史实、由此形成改道的影响,以及晚清政局动荡的加剧,做了系统厘析,以在历史的细微之处揭示灾害与政治的错杂关系。又因该事件属于清初以降关涉甚重的河政问题,相关探讨延展至改道引发的朝野论争、体制变革以及新河道治理。本书认为,黄河在清前期被强化的政治属性,在晚清时期不仅未趋弱化,还因改道的发生以及政治局势的波诡云谲而在更深、更广的层面展现出来。

06

河西汉简所见汉代西北民族关系研究

孙占鳌

20198月出版

978-7-5201-4938-9

本书以汉代西北民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传世文献和河西简牍,全面收集史料,做出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史资料长编。同时,把民族关系史研究与政治史、制度史研究高度结合,系统阐述汉代的西北民族关系史,既重视纵向演变的研究思路,以宏观视野观察整个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和汉王朝西北民族政策、制度的发展变迁,也重视横向影响的研究思路,探讨每一时期内民族关系、政策、制度、文化交流之间的相互影响,全面探讨汉王朝与匈奴、羌族等民族关系。传世文献以重要历史事件、战争的记载为主,辅以河西简牍的原始记录,本书不仅关注政治、军事交往,还充分利用河西汉简对汉代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的记载,多方位审视汉代西北民族关系。通过河西汉简与传世文献中专门的机构、职官设置,政治、军事、经济管理模式比较研究,深化了对汉王朝西北民族管理模式的思考,为推动汉代政治史、制度史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07

合道而行:明遗民的人生定位与价值追寻

吴增礼

20196月出版

978-7-5201-4873-3

明朝覆亡后,明遗民与清廷展开了近半个世纪的政治较量,这既是明遗民与清廷的互动、磨合过程,也是明遗民坚定立场经受时间的消磨、冲淡过程。其间,明遗民虽有强烈的身份认同自觉,从身体和精神上坚持忠于故国旧君,且刻意塑造自我,但生活的困顿、精神的苦闷,逼迫他们不断探索其人生的合道而行。因此,在治生实践、社会交往方面,明遗民呈现多种样态;在面对的考量方面,他们更加惟重末路,重新构建在清朝生存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追寻新的自我人生定位和人生价值。

08

清季民初的学制、学堂与经学

朱贞

20191月出版

978-7-5201-3429-3

本书通过对清季民初学制、学堂与经学关系的研究,以近代中西学关系的消长为背景,梳理了科举不能容纳西学之后,中学进入新式学堂分科设学的架构,被西学分解重组,以致经学最终因难以调试而被迫退出的历史进程。经学退出的问题,反映了近代中西文化的此消彼长。而中西文化的优劣短长,也是近代中国长期存在的科举与学堂之争的主题。经学进出学制与学堂,恰能呈现相关历史进程与轨迹,可说是认识近代经学历史命运的重要途径。相关问题的探讨,可以具体展现近人如何用西式统系来条理中国固有学问,避免简单判定经学退出历史舞台的复杂性,借此深入了解困扰民国时期思想、文化和学术的症结。

09

西藏东部吐蕃佛教造像:芒康、察雅考古调查与研究报告

张建林

201812月出版

978-7-5201-2016-6

吐蕃时期是佛教在西藏初传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历来为国内外藏学界所关注。但吐蕃佛教造像存世极少,仅在西藏东部、四川石渠、青海玉树有为数不多的遗存,而且系统、科学的考古调查较少,致使这一重要学术问题的深入研究长期以来进展缓慢。本书以田野考古调查所获新资料为基础,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芒康、察雅两县的吐蕃佛教石刻造像进行了类型排比和分期研究,并结合宗教文献、历史文献和图像资料对各期的年代、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基本廓清了西藏东部吐蕃佛教造像的发展演变脉络及其与同期佛教史的关系。本书特别关注了佛教传入吐蕃后的本土化,即吐蕃化问题,通过对各种造像特征的详细分析,说明吐蕃佛教石刻造像的主体因素来自本土文化,并融合了印度佛教和汉地佛教的因素,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

10

金代吏员研究

王雷

201811月出版

978-7-5201-0939-0

金朝是女真贵族建立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金代吏制作为唐宋以来官吏分途演化的关键节点,是中国古代吏制发展沿革史上的关键一环。本书选取金代吏员作为研究对象,以《金史》中的《百官志》和其他人物传记为基础,参考同期的其他史书、典章、文学作品、碑帖,如《中州集》《文献通考》《归潜志》等历史文献和石刻资料,分析吏员的类别、数目、选任、职责、出职等制度方面的整体状况,探讨吏员对金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探索金代吏制的民族特质,评价金代吏员及吏员制度的历史地位,从而深化金代吏制认知、丰富金代政治制度内涵、进一步完善中国吏制史金代环节。 

11

满族经济史

杨思远

201811月出版

978-7-5201-2328-0

满族经济史论述了自周代至新中国成立止,满族从氏族到部族再到部族联盟,最后到民族的经济史全程,重点关注了满族人口迁移、生产方式、经济制度及与其他民族之间经济关系的变迁。

12

华北铁路沿线集镇的差异化发展18811937

熊亚平

20188月出版

978-7-5201-3264-0

本书以1881-1937年间的华北铁路沿线集镇为研究对象,以铁路沿线集镇发展与近代以来的华北城镇化进程为主线,通过对铁路开通前华北集镇发展、铁路建设运营与集镇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铁路开通后沿线集镇时空格局的演变、铁路沿线集镇的产业发展与社会组织嬗变、教育发展、管理体制变迁等的考察,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现华北铁路沿线集镇的差异化发展,从一个方面阐明近代华北铁路沿线集镇的差异化发展与当前华北城镇化进程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城镇体系失衡之间的关系。

13

近代中国科学概念的生成与歧变(18961919

张帆

20188月出版

978-7-5201-2369-3

本书寻绎了19世纪末来自日本的汉语借词科学由外而内地生成中国科学概念的全过程,爬梳了近代中国的学术转型与社会变革之间发生的复杂深刻的纠葛,由此揭示一路走来科学泛化为信仰的缘由。研究表明,自然科学与分科治学是科学概念的基本含义,自然科学提供了一整套西方价值体系,分科是科学的基本学术形态,因标准模糊,留下格义空间。在晚清民初的语境中,科学一词作为学术进步的表征,引申为负载历史进化主义的概念工具参与了学术转型、政治变革、价值重构等重大历史事件。又因国人的理想不同,各循进路,科学语义在格义曲解中泛化生歧,呈现中国特色,且权威性日益增强,整体性地嵌入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延续至今。

14

神圣与凡俗:明末至鸦片战争前天主教与民间信仰的遭遇

张振国

20186月出版

978-7-5201-2451-5

从某种程度而言,文化传播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文化再造的过程,是一个主体与客体互动的过程。天主教进入中国后,无论如何努力保持自身信仰的纯洁性,中国教民都会从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依据自身潜意识中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对接触到的有关天主教的信息作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与自己思想中固有的认识协调起来。因此,作为异质文化,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也绝不会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布道者与受众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反馈、调适。这种信息反馈、调适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接受者的理解才是文本意义生成的前提。

15

民国图书出版史编年(19121949)(全3册)

吴永贵

20181月出版

978-7-5201-1068-6

本书是关于民国时期图书出版活动史料的文献辑录,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课题的研究成果。本书借助编年史的体例,对民国时期的图书出版活动,依年代次序作历史的叙述,勾勒出民国图书出版的发展历程。其内容主要包括出版机构的创立,大型丛书、工具书、教科书、古籍图书的刊印,出版法、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书业章程业规的制定,各种版权上的争端,劳资双方权益的纠纷,查禁与反查禁的斗争,以及出版机构的有关经营活动等。本书在对文献史料进行辑录时,择其重要和不易见者,或全录,或多录,或提供史料线索,庶使读者通过还原的具体历史语境,了解民国出版相对原始的历史面貌。同时,本书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较为翔实的研究资料,进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补充新史料,共同推进出版史的史料学建设。不仅如此,本书对于相关学术研究亦有启迪与引导作用。  

16

中国外交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侯中军

201711月出版

978-7-5201-0901-7

本书围绕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中国外交展开论述,系统阐述了一战爆发后中国从中立到参战的历史过程,并首次详细论证了中国走向一战的一些关键节点。一战爆发后,北京政府虽抱定了中立的态度,但在何时宣布中立问题上,有其自身的考虑。在未能达到最佳外交局势的情况下,北京政府于191486日宣布中立。某种程度上,中国的中立主要是为了防日。在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中,日本放弃在最后通牒中写入第五号,固然存在英国方面的原因,但与北京政府所透露出来的不惜一战的决策存在莫大关系。北京政府为以中立国身份出席和会做了大量外交调研,并同时派遣华工出国,出兵西伯利亚。出兵西伯利亚是中国政府被动局势下的主动作为,其目的是争取战后中国的国家地位,在战后和会中获得较有利的席位。本书还从理论上探讨了国民外交的概念,认为围绕国民外交的活动并不一定是国民外交运动,只能说是与国民外交有关的运动。

17

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18511937

洪振强

20176月出版

978-7-5201-0902-4

本书基于非常翔实的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之史料,把活动与观念分析相结合,明确提出了自晚清至民国一直连贯存在着一种追赶型、内向型、开放型的较为理性的民族主义,这股民族主义具有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终极目标是实现中国的经济独立与繁荣富强。作者细致深度分析了这一民族主义的动因、内涵、演进历程及其背后的实用主义心态、特征,以及影响博览会事业的时势因素和其所面临的困境。    

18

旧石器技术:理论与实践

李英华

20176月出版

978-7-5201-0787-7

本书详细介绍了法国学者于20世纪开创并发展起来的旧石器技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并首次将其系统运用于我国的旧石器材料研究中,展示了该套方法在研究中的优势,探讨了其在研究中的可行性。

19

18世纪福建海盗研究

王华锋

20175月出版

978-7-5201-0714-3

本书研究的是18世纪福建海盗,时限自1684年至1811年。其间,清政府的海疆政策经历了开海贸易南洋禁航四口通商一口通商的复杂演变,福建海盗活动也几经沉浮。本书重点考察了18世纪福建海盗的社会构成、内部组织、规模、活动范围与据点、抢劫方式与抢劫目标、所使用的武器及船只等;利用博弈理论详细分析了18世纪中央与地方政府、沿海民众、海商等群体对于海盗的应对措施,并从海疆政策的变化、福建的经济状况、福建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以及清王朝海疆管理制度的缺失等角度分析了福建海盗产生的原因;简要对比分析了18世纪福建海盗与其他海盗特征之异同。

20

清代学政规制与皇权体制

安东强

20174月出版

978-7-5201-0465-4

典章制度,历来是认识中国历史的枢纽。清朝典制集历代王朝体制之大成,又在应对近代大变局中开启了政体、教育、社会等制度与观念的重大变革,其进程与影响延续至今。本书以清代学政制度为切入点,将学政的官制沿革置于清朝官制体系的整体架构中考察,通过探讨清代学政地位升降、规制调整与皇权体制设置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古今政体架构与观念的不同立意。    

21

近代天津典当研究

冯剑

20171月出版

978-7-5201-0038-0

本书以博弈论作为理论工具,利用近代天津典当档案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对近代天津城市的典当行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性,对近代天津城市史和近代经济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书拓展了典当内容,不仅包括当铺等以动产典当为主的典当行为,还包括以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典当的行为。   

22

政治文化重建视阈下的南宋初期诏狱研究

董春林

20171月出版

978-7-5097-9068-7

南宋初期,宋高宗政权驻跸临安,忘靖康之耻、父兄之辱,为与金人缔结和约,收诸大将兵权,不惜触动社会道德观念,制造诸多诏狱案件,至孝宗朝初年,终形成偏安东南的政治格局。本书即以南宋初期的诏狱案件为研究对象,以南宋初期的法治状况,建炎、绍兴年间的个体诏狱案件与道学政治化的关系,绍兴群体诏狱案件与政治运作的媾和,以及绍兴更化之后孝宗朝的政治重建,作为考察的框架。将南宋初期的诏狱事件放在法律视阈中结合政治学相关理论展开研究,突破制度判断或价值判断单一的研究理路,摒弃传统政治史中伦理道德或功过得失的研究视角,全面考察政治过程及政治利益交换的路径,揭示这一政治行为背后的政治文化取向,进而揭示在特定历史时期国家权力与社会控制互动的情况,以期勾勒出南宋初期政治运作的大致脉络。  

23

裂变与重构:人民共和国的创世纪(全2册)

于化民

201610月出版

978-7-5097-9366-4

1949年新中国宣告成立,成为一个巨大的裂变和重构过程的标志性事件。新中国创造了中华大地上亘古未有的新制度、新社会,带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解放,使整个社会焕发了生机与活力。本书系统梳理了这一历史巨变的来龙去脉,围绕中共建国方略的形成、新中国基本制度和大政方针的酝酿与确立、中共联合各民主党派筹备和召集新政协、老根据地和新解放区民众动员、建立巩固人民政权、推进土地改革、恢复经济和重建社会秩序等相关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研讨。透过书中的论述,可以看到,曾经静止的时间是如何重新开始的。

24

发现医病纠纷:民国医讼凸显的社会文化史研究

马金生

20169月出版

978-7-5097-9688-7

本书以民国时期医讼的凸显为切入点,希冀在医学史、社会史、法制史的框架下,借助对医生、病人、社会、国家间互动关系的探讨与呈现,进而揭示国人生命、法制与权利观念在现代国家形成的过程中逐渐转型的历史轨迹,及其与相应制度架构之间的关联性。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鸣沙

网址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Hlbm5Pnrc1K7MENN0F0Sg

上一条:2020年历史学新书
下一条:新书: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增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