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图书出版>>正文
2020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书单
2020-03-14 16:37     (阅读: )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因为大家的支持,已经走过了32年,丛书也已经出版了193本。2020年,我们依旧会陪在大家的左右,为大家送上足够分量的作品!以下是我们2020计划出版的作品,我们的编辑小伙伴们,我们的译者正在全力以赴,为此努力!

1.北京的人力车夫:1920年代的市民与政治(Rickshaw Beijing: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

《北京的人力车夫:1920年代的市民与政治》

[美]史谦德(David Strand) 著

周书垚、袁剑译

周育民 校译

荣获1991年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奖”。

1920年代,革命、战争和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混乱。与这场巨变相关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在城市中上演。史谦德检视了这些年里,北京居民如何应对由流动的士兵和政客,以及思想、资本、技术的剧烈运动所造成的变化,从而对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都城有了深刻的认识。通过考察人力车夫、警察、工人、僧人等的政治经历,史谦德揭示出时代的力量是如何被普通人深刻感受的。令人惊讶的是,在吸收新的生活、工作和政治参与方式的过程中,旧社会的很多东西都被保留了——一切似乎都变了,但一切似乎又都没变。


2.中国精英与政治变迁:20世纪初期的浙江Chinese Elites and Political Change:Zheijang Provinc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中国精英与政治变迁:20世纪初期的浙江》

[美]萧邦奇(R. Keith Schoppa) 著

徐立望 译

在清末新政、科举制废除和帝制终结的影响下,20世纪最初的30年给浙江精英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本书检视了地方和省级精英的社会背景、公共活动、事业、决策——所谓精英(elite),指的是在政府日渐繁多的问题导致公共职能的普遍崩坏后承担公共责任的非职业人士。萧邦奇教授根据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水平将浙江各县分成了四片区域,谨慎地分析了地方层面社会重塑的复杂过程。通过深入研究20世纪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关键人物和重大事件,他揭示了使中国成为世界性的重建、改革和发展过程之一部分的共同因素。


3.领袖与公德:亚洲人对领导力与公共利益的理想Nobility and Civility:Asian Ideals of Leadership and the Common Good

《领袖与公德:亚洲人对领导力与公共利益的理想》

[美]狄培理(William Theodore de Bary) 著

闵锐武 译

狄培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教授、第二届唐奖“汉学奖”获得者。

在跨越数个文明、数个历史时期的深思熟虑中,狄培理主张,亚洲几个主要传统文明有关领导力与公共道德的观为全球化过程的人性化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他转向佛教、印度教、儒家和日本文明中的念经典观念,研究真正的领导力的本质及其与人类治理中学习、美德、教育的关系,公共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角色,以及当权者在创造和维护文明社会中的责任。狄培理认识到,历史上,理想总是面临混乱的人类因素。不过他在探究和肯定共同价值的过程中仍发现了一项有价值的尝试,那就是在全球视野中解决人类长期的困境。


4.北京的六分仪:中国历史中的全球潮流(The Sextants of Beijing: Global Currents in Chinese History)

《北京的六分仪:中国历史中的全球潮流》

[美]卫周安(Joanna Waley-Cohen) 著

王敬雅 张歌 译

本书致力于打破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文明单一、静止、与世隔绝的神话。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中国历史,时间从古代的丝绸之路跨越到近代中国。在作者看来,中国文明远比我们所以为的更加开放,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不管是贸易、宗教信仰、意识形态还是技术,中国一直在与其他文化进行着卓有成效的交换。


5.魏晋政治社会史研究

《魏晋政治社会史研究》

[日]福原启郎 著

陆帅 刘萃峰 张紫毫   译

本书是日本东洋史学界关于魏晋政治史的重要著作。该书以魏晋政治社会史为研究对象,较为深入地讨论了魏明帝的政治活动、西晋墓志的产生、西晋辟雍碑、八王之乱、魏晋社会风气等重要课题,是海内外魏晋南北朝史学研究者参考利用的重要学术著作。


6.中国近世财政史研究


《中国近世财政史研究》

[日]岩井 茂树 著

付勇 译

范金民 审校

本书分两部分,概括说明了近代中国财政的基本情况。第一部分,“财政结构的集中与分散”,以清代的财政制度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明确了正额财政的集权构造,另一方面指出了正额财政之外广泛存在着的各种附加性或追加性征收项目。以此认识为基础,考察两者之间存在的互补性,并分析了18—19世纪的变化过程。第二部分,“徭役与财政之间”,具体地考察附加性或追加性征收项目在不同时代财政体系中的形态与演变过程,从新的视角来透视各个时代财政的历史特点,并在研究方法上展开新的探索。

7.宦官:侧近政治的构造

《宦官:侧近政治的构造》

[日]三田村泰助 著

吴昊阳 译

本书获得每日出版文化赏。

宦官是什么?在身份格差如此分明的社会中,他们为何能够以一介后宫仆人或皇帝近侍的身份垄断权力?对于这两个问题,一直以来的通史都没有给予明确解答。宦官制是过去四千年来与中国的君主制相辅相成的制度,本书将首次揭示宦官的实体。相信揭晓历史上这一奇特的组织,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去观察现在。


8.唐人如何吟诗——带你走进汉语音韵学


《唐人如何吟诗——带你走进汉语音韵学》

[日]大岛正二 著

柳悦 译

本书为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二松学舍大学客座教授大岛正二所著。在日本,喜欢唐诗的人不少,那么在诗歌最鼎盛的唐朝,人们是如何吟咏李白杜甫等的诗歌的呢?本书以复原长安诗人杜牧《江南春》的发音过程为例,通过介绍汉语音韵中的四声、反切、韵书、韵图等基本知识以及高本汉、马伯乐等对汉语古音的研究成果,对如何复原当时的发音进行了详细说明。书的最后还附上了试用当时的发音复原的杜甫《春望》、李白《秋浦歌》、孟浩然《春晓》等10首名诗。


9.古代中国的宇宙论

《古代中国的宇宙论》

[日]浅野裕一 著

吴昊阳 译

本书通过对出土文献的研究,指出“道”“太一”“恒”这些词语所指的都是道家语境下的宇宙创造者。竹简、帛书中记载的道家宇宙观孕育于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上 天信仰。通过对比东西方的神灵观与自然观,作者试图揭晓中华文明的特质,同时探索科学文明诞生于西方的原因。


10.中国思想的道家理论——一个哲学的解释A Daoist Theory of Chinese Thought: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中国思想的道家理论——一个哲学的解释》

[美]陈汉生 著

周景松等 译

陈汉生(Chad Hansen)是以西方语言哲学为工具研究中国古代哲学颇有影响的学者。他的研究视角独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批评。

陈汉生不是从“哲学”而是从“思想”的角度研究先秦诸子。他接受把“道”理解为“道路”(the Way)的看法,但他更强调“道”作为名词时意味着“speech”,而言论的重要功能就是“引导”行为。他认为,并非任何言论都有引导功能,而信号、肢体动作等非语言信息同样具有引导功能。他还认为“道”作为动词,又有“导”(guide)之义,并强调名词与动词用法的相互参照。陈汉生特别注意从古汉语的语法和汉字的一词多义出发讨论哲学问题,包括虚词损益和句读不同所造成的思想差异。陈汉生认为道家的思想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注重指引的特点——这种哲学特征恰恰不同于西方哲学或印欧语系的思想。


11.行善的艺术:晚明中国的慈善事业The Art of Doing Good:Charity in Late Ming China

《行善的艺术:晚明中国的慈善事业》

[美]韩德玲(Joanna Handlin Smith) 著

曹晔 译

本书是对晚清时期江南地区慈善史的研究,是海外中国社会史领域的经典之作。本书通过善会演说记录、管理细则、劝善故事、日记等第一手史料,考察了地方社会和慈善组织,归纳出了资源的合理使用以及社会网络在慈善赠予事业当中所起的作用。

12.诗歌之力:袁枚的女弟子屈秉筠Poetry as Power:Yuan Mei's Female Disciple Qu Bingyun (1767-1810)

《诗歌之力:袁枚的女弟子屈秉筠》

[美]孟留喜(Louis Liuxi Meng) 著

吴夏平 译

屈秉筠是18世纪中国的杰出女诗人,是袁枚女弟子群体的重要成员。本书考察了屈秉筠作为诗人的生命历程、她的独特的诗歌,以及她与同时代诗人的互动。本书指出,作为女性的本能以及诗歌写作的社会性驱使屈秉筠不断寻求同他人的联系,从而形成了文学网络。本书也展现了女性诗人的生活细节以及她的诗歌创造力。


13.高丽时代宋商往来研究

《高丽时代宋商往来研究》

[韩]李镇汉 著

李廷青 戴琳剑 译

楼正豪 校

宋代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逐渐全面走向海洋,随着海外贸易的兴盛,海商群体日益壮大,其中有相当部分主要经营对高丽的贸易。在时断时续的宋丽关系中,宋商不仅灵活自主地开展对外贸易活动,还能在宋丽关系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冲击时,充当宋丽之间官方联系的纽带和政治、文化交往的中介。本书通过爬梳与宋商有关的高丽时期的文集以及中国方面的史料,进一步找到了许多有关宋商往来的间接证据。本书研究认为,宋商几乎每年都常时性往来高丽,想去宋朝留学的高丽人可以随时入宋,向往来高丽为官的宋人也可以随时前来参加科考。通过宋商,宋丽两国人民可以随时进行书信、文书交换和文化交流。虽然高丽和宋朝之间有大海相隔,但茫茫大海并不是两国交流和沟通的障碍。


14.中国逻辑的发现(The Discovery of Chinese Logic)

《中国逻辑的发现》

[德]顾有信(Joachim Kurtz) 著

陈志伟 译

直到1898年为止,中外学者都同意,中国没有、也不需要一个在研究范围和目的上类似于欧洲逻辑学的学科领域。但不到十年后,中国文人们宣称,逻辑学这门学科是中国传统学问的一部分,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本书分析了这种认识变化的概念、意识形态和制度因素。本书将发现中国逻辑作为至今仍在影响着对中国思想史解释的认识变化的一个范例,提供了有关东亚现代学术话语形成的一点新见。


15.现代中国医学的形成,1850—1960(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1850-1960)

《现代中国医学的形成,1850—1960》

[美]吴章(Bridie Andrews) 著

高晞 译

本书入围2015年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图书奖。

十九世纪中国的医疗是非常多元化的,草药师、萨满、接骨师、产婆、牧师,以及一些来自西方的医疗传教士都在争夺病人。到了接下来的二十世纪,改革传统中医的压力不仅来自这一小群西方人,同时也来自中国内部。本书检视了西医与中医之间的两分界线,显示出其间的差别是如何被夸大了。当传教士竭尽全力让他们的药物更易于被中国病人接受时,中医的现代化改革者也通过破除迷信和建立现代制度来让中医更加“科学”。吴章质疑了西医在中国的所谓优越性,同时也展现了“传统”的中医是如何按照现代科学实践的形象被有意创造出来的。


16..战争中的中国人民:人类苦难与社会转型,1937—1945(The Chinese People at War:Human Suffering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1937-1945)

战争中的中国人民:人类苦难与社会转型,1937—1945》

[加]戴安娜·拉里(Diana Lary) 著

杨莉 译

作者从亲历者的角度,讲述了中国抗战的血泪史及其结果。根据近来披露的档案、亲历者的访谈,以及文献摘录,她生动且令人不安地描绘了这场浩劫——村镇被夷为平地,老百姓流离失所,经济、社会随之崩溃解体。她尤其关注分崩的家庭——无家可归还有被疾病和饥荒击倒的男人、女人、孩子。这也是一段有关勇气和生存的历史。到1945年,中国社会结构完全改变了,出现了全新的社会类别。可怖的战争及其造成的破坏,改变了后来中国历史的走势。


17.驱离中国:中国如何告别西方统治的时代Out of China:How the Chinese Ended the Era of Western Domination

《驱离中国:中国如何告别西方统治的时代》

[英]毕可思(Robert Bickers) 著

胡谆译

本书是2018年沃尔夫森历史学奖入围作品。毕可思教授是目前英国学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本书描述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反帝的社会、文化与心理根源。作者试图探索像义和团那样的狂热排外心态是如何产生?为什么中国人一定要超英赶美?对作者而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冲击不只是船坚炮利或外交折冲导致的丧权辱国,而是深入日常生活的各个面向。这些一点一滴的传播使中国国内的历史充满了国际的因素,藴育出波澜壮阔、爱恨交织的民族情绪。本书既能掌握历史细节,又不忘记思考宏观议题,是一本值得细读的上乘佳作。(引自“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黄克武)


18.定义和维护门户开放:西奥多·罗斯福与中国,1901—1909Defining and Defending the Open Door Policy: Theodore Roosevelt and China, 1901–1909

《定义和维护门户开放:西奥多·罗斯福与中国,1901—1909》

[美]Gregory Moore 著

赵嘉玉 译

本书的目的是更为全面地考察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任内的中美关系。本书的焦点是罗斯福总统任上两国关系中的主要问题和关切点,其中一些问题在本书之前从未有人提及。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要建立一幅罗斯福于中国关系的更完整的图景,特别是他和他的幕僚对中国的认知,及这种认知对制定对华政策的影响。本项研究就是要开启这样一个过程。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54280533/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上一条:于薇:《南岭历史地理研究》第三辑 编后记
下一条:范金民:六次南巡与康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