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永志是我带的第一个博士生,至今我很清晰记得他刚来清华报到时意气风发的情形,看得出当时他对清华的向往以及激动的心情。入学初我就提醒他两点,其一,要拓宽知识面;其二,研究兴趣和重点要下移。他十分珍视在清华的学习机会,在整个第一年的学习过程中,他基本都是按照我的要求去做的,如饥似渴地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不仅如此,他在清华如鱼得水,很快适应了清华的环境并能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学习条件,进步迅速。
第二年我们开始讨论选题。在选题的时段上,我明确表示希望他做清史,尤其希望他做19世纪以后中国的金融变迁研究,这样既与我正在进行的研究相关,是我感兴趣的领域,我也可以对他进行比较具体的指导,应该说是两全其美的选择。可是,有一天他对我说,他仍然想继续做明史,想继续研究明代的白银问题。说实话,我当时心里是非常不情愿的,因为我对明史比较陌生,可能较难对他的研究给予具体的指导。后来我们又聊过几次,我了解到他的确钟情于明史,不仅熟悉明代史料,而且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想法。我想,博士论文对一个人一生的学术事业关系甚大,导师不可能包办学生的研究,因此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我们在反复交流意见之后,我最终同意了他继续进行明代白银问题的研究。
仔细想来,当时我做出这个决定虽非情愿,但事实证明是正确的、明智的。此后,我们几乎每周都要见面讨论论文的具体努力方向。永志每有新的想法,就向我汇报;有新的苦恼,也向我提出。在此过程中,我也越来越对明代经济史的重大问题产生了兴趣。因为,尽管明清易代,天翻地覆,但制度层面却是清承明制,金融制度尤其如此,因此我内心也有深入了解明史的渴望。可以这么说,我们师徒二人是真正的“教学相长”,享受到了学习与科研的乐趣。
明代白银问题是一个国际性课题,近年来关于此课题的研究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可是,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很多,误区很多,纠偏不易,做出独特的研究成果更为不易。比如,曾经作为“五朵金花”之一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关于“前近代中国”发展水平的估计问题等,都牵涉对明代经济的评价问题。这些问题学术界争论多年,可我们看到,目前有说服力的成果并不多见,似是而非的各种论断充斥学界。其中,白银问题是明代经济史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白银问题认识的误区和偏差,是很多荒谬论断产生的重要原因。
▲《大明兴化府志》,周瑛和黄仲昭共同编撰。书中提供了地方经济、兴化府和福建省的行政管理方面等资料
永志这篇博士论文的撰写相当不易。博士论文选题确定之后,我曾经力促他选一个地区或一个时段进行深耕。他遍览各种史料,尤其是各种地方志,试图选择一个典型的地区。可是后来他发现,白银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很难通过某一个地区来解释明代白银现象;另外,明代史料的局限性,也较难对某一个地区进行个案研究,尤其是很难进行细致的量化研究。因此,他决定要做一个较为宏观的研究。这时我的忧虑又产生了,我担心他把握不了这么大的题目。更为要命的是,有一天他又说,明代白银问题极其复杂,就明代讲明代是讲不清楚的,必须溯源,必须对宋元明经济史中的白银问题进行梳理,我一听脑袋都快炸裂了!这还了得,这不是掉进泥坑里了吗?!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永志自己不仅肯吃苦肯下功夫,而且还有众多师友的帮助和鼓励,他终于跨过了难关,经过几年的努力,交出了一份让我非常满意的答卷。
永志这本专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其一,系统深入解释了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历史基础及形成过程,指出明代货币白银化是宋金元明长时段历史演变的结果,而绝非明代突然出现的历史现象。宋代以降白银价值尺度功能的强化,金元之际赋税征银的广泛实施,白银逐渐成为交易媒介与价值储备手段,“银钞相权”格局逐渐形成,元代的纸钞转型失败与铜钱危机,元代后期纸钞的名目空心化与大明宝钞新型纸钞的建立,铜钱作为基准价值的永久消退,金元明长时期铸钱稀少与不断强化的禁钱政策,以上诸多因素都是明代货币白银化的重要背景。
其二,深入分析了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制度机理与市场的关系,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本书提出了“洪武货币秩序”的概念并做了详细论证,认为正是因为洪武年间确立的货币制度,诸如禁银、禁钱、官定折价体系等政策的缺失,造成了明中叶之后信用制度的丧失及货币制度的混乱。明初统治者所倡行的带有强烈道德主义色彩的儒家治国理念,及对蒙元(甚至汉唐)诸种制度的承继,导致了摒弃市场的劳役和实物交换的统制模式的僵化体制,这只“看得见的手”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发育。然而,尽管政府强力维护“洪武货币秩序”的运转,但实际上民间社会以及市场上那只“看不见的手”却一直在抵制这套官方的秩序,宣正之后“洪武货币秩序”便轰然倒塌(但后续影响深远)。本书通过详实的论证,提出贡赋体制用银的加速推广和基层社会用银的趋势合流,最终造成了国家货币主导权的下移和白银时代的到来。
多年来经济史的学习使他深刻体会到,中国历史上的很多经济现象绝不能仅仅从经济层面来理解,而必须从复合性的角度尤其是政治的角度来理解,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历史的奥秘,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其三,颠覆了学术界关于明代白银的很多神话。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普遍曲解白银在明代所起的作用,“白银进步论”以及对于白银这种贵金属材质的过分强调,几乎成为很多学者高估明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参数。比如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命题,关于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估计等等,无不以明代白银成为主要货币作为重要依据。还有学者认为,明代白银货币化标志着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这近乎天方夜谭的观点却经常赢得读者的喝彩。更有海外学者将前近代尤其是明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抬高到无以伦比的水平,甚至认为当时的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对上述种种违背历史事实的观点,永志不仅提出了批评,而且从正面阐释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就金融领域而言,明代中后期不仅没有出现近代社会转型的迹象,而是相反,违背市场规律且影响深远的“洪武货币秩序”导致货币失去良性发育的土壤,并最终内生出一套令人诧异的货币制度。在前期,作为称量形态的白银,与丝绢、布帛、粮食等实物并没有太大区别;在后期,赋役财政的白银化也不等同于货币化税收的逻辑机制的确立,白银经济的形成也不意味着货币金融变革的开始,因为称量形态的白银具有币制上的天然缺陷。与多种铜钱并行流通所形成的银钱格局,加剧了明清货币体系的复杂性。
明代白银的深层机理一旦被揭破,则不少关于明代经济发展的神话,关于白银的神话等等,统统不复存在了。
其四,这部专著是跨学科研究的突出成果。近年来经济史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对年轻人很有吸引力。显然,这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难度是相当大的。永志从本科到博士都是学习历史专业,因此我对他的这个选题一直比较担忧,因为如果没有基本的经济学尤其是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关于明代白银问题的研究很难深入下去。他到清华后,我叮嘱他要努力学习经济学知识,鼓励他选修经济学专业课程,他非常努力地去学习和钻研,相关知识水平提高很快。更令人惊喜的是,毕业后的两年,他的经济学、金融学理论水平提高很快。当年的毕业论文,鲜见相关的经济学理论解读;两年后修改的书稿,则处处可见地道的经济学理论阐释。我相信在今后的研究中,他能借助跨学科的优势,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永志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已经在学术界中崭露头角。这部由博士论文修改而成的专著,凝聚了他多年的研究心得,也是这一领域最为出色的研究成果。希望他以此为起点,戒骄戒躁,继续奋进。
是为序。
仲伟民
2018年12月23日
作者邱永志,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内 容 简 介
中国史上“白银时代”的形成、发展绵延八个多世纪,每个阶段皆引起诸多探讨,尤以明清为最。明代货币白银化,引发了货币制度、形态、体系的转型,不仅撼动并终结了国家铸币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其后五个世纪的流通基础,同时也改变了财政运作方式,塑造了另类的国家与市场间的关系。它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牵涉领域广,介入财政与社会程度深。其与铜钱形成的“不稳定之稳定”关系,目前揭示得并不明晰。本书采取综合性的货币史框架,分析了明代货币白银化形成的历史基础、体制促因、展开过程和格局奠定等问题,力图从长时段角度揭示钞、钱、银的变位与“白银时代”曲折落地的问题。
目 录
楔子:严书开论中国史上的白银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内容结构与创新点
第二章 元明变迁视野下的货币体系演进
一 “纸钞时代”的盛期:元代纸钞制度及其变迁
二 铜钱的衰退与白银的发展
第三章 “洪武货币秩序”的确立与明初多种通货并存
一 单一宝钞体制的形成
二 祖宗成例:“洪武货币秩序”的确立
三 实物本位下的多种通货并存
第四章 货币白银化(一): 财政制度改革及其银纳化过程
一 明前期禁令政策下的白银“双轨”流通
二 正景之际赋役折银的肇始与公私用银的扩大
三 财政制度改革及其银纳化过程(1):田赋徭役
四 财政制度改革及其银纳化过程(2):专卖税收及主要财政供支
第五章 货币白银化(二): 货币制度领域与民间市场上的白银替代
一 调整:从宝钞到铜钱
二 拐点:私钱泛滥与政府“救市”
三 结果:私钱全面占据市场与“银进钱退”
四 流通分割化:货币地域流通状况
第六章 格局奠定:银钱并行的形成
一 国内外市场逐步联结与海外白银的流入
二 货币主导权之争:银钱争论与国家铸钱的新开展
三 白银存量不足与隆万时期的货币扩张
四 贡赋体制、民间社会用银的合流与行钱之地的萎缩
第七章 结语:历史变迁视野下的货币转型
一 时代背景:元明变迁与货币体系的变动
二 转型过程:两条线索相互交织
三 格局奠定:银钱并行的形成
参考文献
附录
索引
后记
原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鸣沙 2019年3月6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4Gdl0cHcL666I2W70xE_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