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静嘉读书
【书籍部分】
1. 钱穆《国史大纲》上下册,台北:台湾商务。
2. 张心澄《伪书通考》上下册,上海:商务,1954。
3.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台北:桂冠,1994。
4. 齐文心等《国史史料学》上下册,台北:崧高书社,1985。
5.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下册,台北:联经。
6.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台北:里仁翻印。
7. 赵冈《中国经济制度史论》台北:联经。
8.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台北:木铎翻印,1983(翻印湖北人民出版社)。
9. 皮锡瑞《经学历史》台北:艺文印书馆,或北京:中华。
10.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台北:联经。
11. 何炳棣《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学,1969。
12. 陈启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论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 许倬云《西周史》台北:联经,1984。
14. 童书业《春秋史》香港:太平,1964。
15. 姚秀彦《先秦史》台北:三民,1984。
16. 杨宽《战国史》北京:人民,或台北:谷风翻印。
17. 杨宽《古史新探》北京:中华。
18. 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台北:木铎翻印,1983。
19. Denis Twitchett(崔瑞德)等编《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2。
20. 钱穆《秦汉史》台北:东大图书。
21.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87。
22. 杜正胜《编户齐民》台北:联经,1990。
23. 李剑农《先秦两汉经济史稿》台北:华世翻印。
24. 陈启云《荀悦与中古儒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25. 陈启云《汉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台北:新文丰,1997。
26. 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魏晋南北朝思想)北京:人民,1957。
27.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华,或台北:台湾商务。
28.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三联书店,1955。
29.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中华。
30.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上海:上海人民。
31. 孙同勋《拓跋氏的汉化》台北:台大文史丛刊。
32.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研院史语所专刊。
33.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上海:上海古籍。
34. 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台北:联经。
35.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北京:中华,或燕京学报专号。
36. 全汉升《唐宋帝国与运河》中研院史语所专刊。
37. Denis Twitchett编、张荣芳主译《剑桥中国史》第三册(隋唐篇589-906)上下册,台北:南天书局,民国76 .9.。
38. 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或台北:弘文馆。
39. 刘子健《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台北:新文丰。
40. 刘子健《两宋史研究汇编》台北:联经。
41. 梁庚尧《南宋农村经济》台北:联经。
42. 钱穆《朱子学提纲》台北:三民。
43. 陈荣捷《朱学论集》台北:学生,1982。
44. 陶晋生《女真史论》台北:食货。
45. 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研究》台北:联经,1983。
46. 蒙思明《元代社会阶级制度》燕京学报专号。
47. 萧启庆《元史新探》台北:新文丰。
48.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台北:台湾商务。
49. 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北:联经。
50. 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台北:华世。
51. 吴晗《读史札记》。
52. 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初探》台北:谷风翻印,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3. 全汉升《明清经济史研究》台北:联经。
54. 何炳棣《中国会馆史论》台北:学生。
55. 王曾才《中英外交史论集》台北:联经,1979。
56. 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台北:商务,1995。
57. 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台北:联经,1989。
58. 孔飞力(Philip A.Kuhn)著、谢亮生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90。
59. 矢内原忠雄,周宪文译《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台北:帕米尔,1985。
60. 张玉法《中国现代史稿》台北:联经,1998。
61. 张胜彦等编著《台湾开发史》台北:联经,1998。
62.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香港:中文大学,1979。
63. 费正清(Fairbank J. K.)主编《剑桥中国史晚清篇》(上、下)台北:敦煌,1987。
64. 费正清(Fairbank J. K.)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一、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论文部分】
1. 张光直,〈中国古代史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性〉《考古学专题六讲》台北:稻乡,1988。
2. 张光直,〈从世界古代史常用模式看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同上。
3. 张光直,〈三代社会的几点特征〉同上。
4.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中国青铜时代》台北:联经,1983。
5. 张光直,〈从夏商周三代论三代关系与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同上。
6. 张光直,〈殷商文明起源研究上的一个关键问题〉同上。
7. 李济,〈史前文化的鸟瞰〉《中国上古论文选集》上册,台北:华世,1979。
8. 杨宽,〈古史传说探源论〉同上。
9. 杨宽,〈试论西周春秋间的乡遂制度与社会结构〉《古史新探》北京:中华,1965。
10. 徐炳昶,〈我国古代部族三集团考〉《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台北:地平线,1978。
11. 徐炳昶,〈所谓皇帝以前的古史系统〉同上。
12.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文明的起源》北京:中华,1985,或台北沧浪翻印,1986
13. 陈梦家,〈殷代社会的历史文化〉《中国上古史论文选集》下册,台北:华世,1979。
14. 徐复观,〈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跃动〉《中国上古史论文选集》下册,台北:华世,1979。
15. 徐复观,〈西周政治社会的结构性格问题〉《周秦汉政治社会结构之研究》香港:新亚研究所,1972;或《两汉思想史》第一卷,台北:学生,1974。
16. 丁山,〈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五本。
17. 丁山,〈封建政治社会的崩溃及典型专制政治的成立〉同上。
18. 杜正胜,《编户齐民》第1,3,4,8章,台北:联经,1990。
19. 西鸠定生,〈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的特质──皇帝统治之出现〉《中国上古史论文选集》下册,台北:华世,1979。
20. 宫崎市定,〈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论〉同上。
21. 增渊龙夫,〈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与国家〉同上。
22. 钱穆,〈论春秋时代人之道德精神〉《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一)》台北:东大,1976。
23. 李玄伯,〈家邦通论〉《中国上古史论文选集》下册,台北:华世,1979。
24. 陈启云,〈中国古代神话对「元始」、「终极」的转轴理念和心态〉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五期(1999.9)。收入陈启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论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5. 陈启云,〈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认识论基础〉《学丛: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学报》第四卷,1996,页113-142。收入陈启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论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6. 陈启云,〈《论语》「正名」与孔子的「真理观」和语言哲学〉《汉学研究》十卷二期,(1992),页27-51。收入陈启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论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7. 陈启云,〈从庄子书中有关儒家的材料看儒学的发展〉《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88),页95-124。收入陈启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论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8. 沈刚伯,〈齐国建立的时期及其特殊的文化〉《中国上古史论文选集》下册,台北:华世,1979。
29. 沈刚伯,〈从古代礼刑的运用探讨法家的来历〉同上。
30. 冯友兰,〈原儒墨〉同上。
31. 余英时,〈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台北:联经,1980。
32. 陈良佐,〈自然环境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考古组》,中册,台北:中央研究院,1981.10。
33. 劳干,〈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劳干学术论文集甲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76。
34. 劳干,〈汉代政治组织的特质及其功能〉同上。
35. 劳干,〈秦的统一及其覆亡〉《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48本第2分。
36. 徐复观,〈汉代专制政治下的封建问题〉《两汉思想史》第一卷,台北:学生1974。
37. 徐复观,〈汉代一人专制政治下的官制演变〉。同上。
38. 徐复观,〈原史──由宗教通向人文的史学的成立〉同上。
39. 徐复观,〈盐铁论中的政治社会文化问题〉同上。
40. 沈刚伯,〈秦汉的儒〉《大陆杂志》。
41. 傅乐成,〈汉儒与汉法〉《汉唐史论集》台北:联经,1977。
42. 傅乐成,〈汉代的山东与山西〉同上。
43. 许倬云,〈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35本;或《求古编》台北:联经,1982.6,pp.453-482。
44. 余英时,〈东汉政权之建立与世族大姓之关系〉《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古代篇》台北:联经,1980。
45. 金发根,〈东汉党锢人物的分析〉《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34本。
46. 史念海,《中国历史人口地理与历史经济地理》第1章第1、2节,台北:学生,1991。
47. 史念海,〈战国至唐初太行山以东经济地区的发展〉《中国史地论稿》台北:弘文馆,1986。
48. 邢义田,〈中国皇帝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秦汉史论稿》台北:东大,1987.6。
49. 邢义田,〈秦汉的律令学--兼论曹魏律博士的出现〉同上。
50. 李解民,〈「开阡陌」辨正〉《中国社会经济史参考文献》台北:华世翻印,(大陆)1984。
51. 张金光,〈试论秦代商鞅变法后的土地制度〉同上。
52. 王毓铨,〈「民数」与汉代封建政权〉同上。
53. 高敏,〈两汉时期「客」与「宾客」的阶级属性〉同上。
54. 陈启云,〈两汉枢机职事之演变及三台制度之发展〉《新亚学报》四卷二期(1960)页127-157。收入《汉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中华中古前期史研究》(1997)。
55. 陈启云,〈关于东汉史的几个问题--清议、党锢与黄巾〉《燕园论学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页123-141。收入《汉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中华中古前期史研究》(1997)。
56. 陈启云,〈中国中古「士族政治」考论之一(渊源论)〉《新亚学报》第十二卷(1977),页143-182。收入《汉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中华中古前期史研究》(1997)。
57. 陈启云,〈两晋三省制度之渊源、特色及其演变〉《新亚学报》三卷二期(1958),页99-299。收入《汉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中华中古前期史研究》(1997)。
58. 陈启云,〈中国历史「中古时代」分期的观念问题〉《华夏文明与传世藏书: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编,1996,收入陈启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论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9. 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金明馆丛稿》上海:上海古籍;或《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上海古籍,1992.7,pp.150-189。
60. 陈寅恪,〈府兵制前期史料试释〉同上。
61. 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同上;《选集》pp.190-223。
62. 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同上。
63. 唐长孺,〈孙吴建国及汉末江南的宗部与山越〉《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三联书店,1955。
64. 唐长孺,〈魏晋户调制及其演变〉同上。
65. 唐长孺,〈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同上。
66. 唐长孺,〈读抱阜子推论南北学风的异同〉同上。
67. 唐长孺,〈魏晋玄学的形成及其发展〉同上。
68. 唐长孺,〈南朝寒人的兴起〉《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北京:三联书店,1959。
69. 唐长孺,〈魏北朝后期科举制度的萌芽〉同上。
70.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的客与曲〉《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拾遗》北京:中华,1983。
71. 唐长孺,〈士族的形成与升降〉同上。
72. 唐长孺,〈均田制度的产生及其破坏〉《中国社会经济史参考文献》台北:华世翻印,(大陆)1984。
73. 周一良,〈北朝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中华。
74. 周一良,〈南朝境内各种人与政府之对待政策〉同上。
75. 周一良,〈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同上。
76. 牟润孙,〈崔浩及政敌〉《新亚学报》。
77. 毛汉光,〈晋随之际河东地区与河东大族〉《中国中古政治史论》台北:联经,1990.1,pp.99-130。
78. 毛汉光,〈五朝军权转移及其对政权之影响〉同上,pp.281-321。
79. 毛汉光,〈中古统治阶层之社会基础〉《中国中古社会史论》台北:联经,1988。
80. 毛汉光,〈中古士族性质之演变〉同上。
81. 傅乐成,〈荆州与六朝政局〉《汉唐史论集》台北:联经,1983
82. 缪钺,〈清谈与魏晋政治〉《中国文化研究汇刊》vol. 8,1948。
83. 郑钦仁,〈九品官人法--六朝的选举制度〉《中国文化新论--立国的宏规》台北:联经,1982。
84. 康乐,〈民爵与民望〉《汉学研究》vol .4,1986。
85. 冢本善隆著,周干荣译〈北魏僧祇户与佛图户〉《食货月刊》第5卷第12期。
86. 全汉升,〈中古自然经济〉《中研院史语所集刊》10本,1941,pp.75-176;或《中国经济史研究》上册,台北:稻乡。
87. 逯耀东,〈拓跋氏与中原世族的婚姻关系〉《从平城到洛阳》台北:联经,1985。
88. 何启民,〈中古南方门第--吴郡朱张顾陆四姓之比较研究〉《中古门第论集》台北:学生,1978.1,pp.79-119。
89. 余英时,〈汉晋之际士之自觉与新思潮〉《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古代篇》台北:联经,1990。
90. 余英时,〈名教危机与魏晋士风的转变〉同上。
91. 杨联升,〈晋代经济史释论〉《国史探微》台北:联经,1983。
92. 钱穆,〈略论魏晋门第与学术思想的关系〉《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3)台北:东大,1978。
93. 余逊,〈读魏书李冲传论宗主制〉《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20本。
94. 陈寅恪,〈论随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陈寅恪先生论文集》台北:里仁翻印,或《金明馆丛稿》上海:上海古籍;或《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上海古籍,1992.7,pp.305-324。
95. 陈寅恪,〈论唐代之番将与府兵〉同上;《选集》pp.371-383。
96. 陈寅恪,〈论韩愈〉同上。
97. 陈寅恪,〈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同上。
98. 严耕望,〈唐人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唐史研究丛稿》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或《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台北:联经,1990.5,pp.271-316。
99. 罗香林,〈唐代天可汗制度考〉《唐代文化史》台北:台湾商务,1963。
100. 罗香林,〈唐代三教讲论考〉同上。
101. 台静农,〈论唐代士风与文学〉《文史哲学报》台湾大学文学院,1965。
102. 傅乐成,〈玄武门事变之酝酿〉《汉唐史论集》台北:联经,1977。
103. 傅乐成,〈唐代宦官与藩镇的关系〉同上。
104. 傅乐成,〈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同上。
105. 傅乐成,〈唐代夷夏观念之演变〉同上。
106. 李树桐,〈唐代的政教关系〉《唐史新论》台北:台湾中华,1972。
107. 全汉升,〈唐代物价的变动〉《中国经济史研究》香港:新亚研究所,1976;或台北:稻乡。
108. 全汉升,〈唐宋时代扬州经济景况的繁荣与衰弱〉《中国经济史论丛》香港:新亚研究所,1972。
109. 杨联升,〈中唐以后税制与朝税制之关系〉《清华学报》12卷3期,1937。
110. 毛汉光,〈从士族籍贯迁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中研院史语所集刊》52本3分,1981。
111. 毛汉光,〈唐末五代政治社会之研究---魏博二百年史论〉《中研院史语所集刊》50本;《中国中古政治史论》台北:联经,1990。
112. 王寿南,〈唐玄宗时代的政风〉《唐代政治史论集》台北:台湾商务。
113. 王寿南,《隋唐史》第13、15、16、17、18,台北:三民,1986。
114. 林天蔚,《隋唐史新论》第1章,台北:东华,1978。
115. 崔瑞德,(Denis Twitchett ),Cambridge〈绪论〉《剑桥中国史》第3册《隋唐篇589-906》上册,台北:南天,1987.9,pp1-52;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上海:上海人民。
116. 芮沃寿(Arthur F. Wright),Yale〈隋朝581-617年〉同上,pp.53-158。
117. 彼得森(C.A. Peterson),Cornell〈中晚唐的朝廷与地方〉同上,pp.499-608。
118. 徐萍芳,〈唐代两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国社会经济史参考文献》台北:华世翻印,(大陆)1984。
119. 刘子建,〈背海立国与半壁山河的长期稳定〉《两宋史研究汇编》台北:联经,1987。
120. 刘子建,〈包容政治的特点〉同上。
121. 刘子建,〈试论宋代行政难题〉同上。
122. 刘子建,〈王安石曾布与北宋晚期官僚的类型〉同上。
123. 刘子建,〈宋代考场弊端〉同上。
124. 张荫麟,〈南宋亡国史补〉《张荫麟先生文集》台北:九思,1977;或《宋史研究集》。
125. 赵铁寒,〈宋代的学校教育〉《宋史研究集》第4辑,台北:国立编译馆。
126. 赵铁寒,〈由宋史之取材论私家传记的史料价值〉《大陆杂志》。
127. 赵铁寒,〈宋金海上之盟研究〉《大陆杂志》。
128. 全汉升,〈略论宋代经济的进步〉《大陆杂志》第28卷第2期。
129. 全汉升,〈北宋物价的变动〉《中院史语所集刊》第11本。
130. 全汉升,〈唐宋政府岁入与货币经济的关系〉《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20本。
131. 聂崇岐,〈论宋太祖之收兵权〉《燕京学报》第34期,或《宋史丛考》北京:中华,或台北:华世翻印。
132. 聂崇岐,〈宋役法述〉《燕京学报》第33期,或《宋史丛考》北京:中华;或台北:华世翻印。
133. 钱穆,〈论宋代相权〉《宋史研究集》第1辑。
134. 钱穆,〈初期宋学〉《中国学术思想论丛》(伍)台北:东大。
135. 贺麟,〈宋儒的思想方法〉《宋史研究集》第2辑。
136. 陈荣捷,〈朱子及新儒学之大成〉《朱学论集》台北:学生,1982.4,pp.1-35。
137. 朱鸿林,〈理想型的经世之学--真德秀《大学衍义》之用意及其著作背景〉《食货月刊》15卷3、4期。
138. 宋晞,〈宋代的商税网〉《宋史研究论丛》第1辑,台北:中国文化大学研究所,1979。
139. 蒋复璁,〈宋太宗晋邸幕府考〉《宋史新探》台北:正中,1964。
140. 洪业,〈半部论语治天下辨〉《清华学报》,或《宋史研究集》。
141. 牟润孙,〈两宋春秋学的主流〉《宋史研究集》第3辑。
142. 牟润孙,〈折可求墓志铭考证兼论宋江之结局〉《文史哲学报》台大文学院。
143. 陈乐素,〈宋徽宗谋复燕云之失败〉《辅仁学志》第4卷第1期,1933;或:《求是集》第1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5,pp.46-100。
144. 王德毅,〈略论宋代国计上的重大难题〉《宋史研究论集》第2辑,台北:鼎文,1972。
145. 梁耕尧,〈南宋农村的户口概况〉《南宋的农村经济》台北:联经,1984。
146. 梁耕尧,〈南宋农村的土地分配与租佃制度〉同上。
147. 梁耕尧,〈市易法述〉《台湾大学历史学报》第10期。
148. 李弘祺,〈宋代教育与科举的几个问题〉《宋代教育散论》台北:东升,1980。
149. 黄宽重,〈南宋时代邑州的横山寨〉《汉学研究》3卷2期,1985,或《南宋军政与文献探索》台北:新文丰,1990.7。
150. 内藤虎次郎著,苏振申译〈宋代史学的发展〉《宋史研究集》第6辑。
151. 吉川幸次郎著,郑清茂译《宋诗概说 序章》台北:联经,1977。
152. 宫崎市定著,杜正胜译〈从部曲到佃户〉上下《食货月刊》复第3卷。
153. 陶晋生,〈北宋庆历改革前后的外交政策〉《宋辽关系史研究》台北:联经,1983。
154. 林瑞翰,〈绍兴十二年以前南宋国情之研究〉《宋史研究集》第三辑。
155. 姚从吾,〈契丹汉化之分析〉《大陆杂志》或《姚从吾先生全集》台北:正中,1971。
156. 姚从吾,〈女真汉化之分析〉同上。
157. 陶晋生,〈金代中期的女真本土化运动〉《边疆史研究集》台北:商务,1971。
158. 陶晋生,〈金代的政治结构〉《中研院史语所集刊》。
159. 陈垣,〈耶律楚材父子信仰之异趣〉《援庵史学论著选》台北:木铎翻印,(大陆)1982。
160. 陈垣,〈元也里可温教考〉同上。
161. 萧启庆,〈元代的儒户:儒士地位演进史上的一章〉《元代史新探》台北:新文丰,1983。
162. 萧启庆,〈元代的宿卫制度〉同上。
163. 萧启庆,〈元代的镇戌制度〉同上。
164. 劳延宣,〈元初南方的知识分子〉《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香港:中文大学。
165. 吴晗,〈明教与大明帝国〉《清华学报》第13卷第1期,或《读史札记》北京。
166. 吴晗,〈胡惟庸党案考〉《燕京学报》第15期。
167. 吴晗,〈明初的学校〉《读史札记》北京。
168. 吴晗,〈明代的军兵〉同上。
169. 余英时,〈从宋明儒学的发展论清代思想史〉《历史与思想》台北:联经,1987。
170. 余英时,〈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同上。
171. 陈荣捷,〈早期明代之程朱学派〉《朱学论集》台北:学生,1982.4,pp.331-351。
172. 陈荣捷,〈性理精义与十七世纪之程朱学派〉同上,pp.385-420。
173. 何佑森,〈清初的学风〉《国史释论》台北:食货,1987.11。
174. 石锦,〈释论明清时代的官商与绅商〉收入《国史释论》上册,台北:食货,1987.11。
175. 黄进兴,〈道统与治统之间〉《中研院史语所集刊》1990。
176. 梁方仲,〈一条鞭法〉《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季刊》4:1,(大陆)196?。
177. 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概述〉《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台北:谷风翻印;或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78. 全汉升、王业键,〈清中期以前浙江米价的变动趋势〉《中研院史语所集刊外篇》第4种,1960。
179. 黄仁宇,〈从《三言》看晚明商人〉《放宽历史的视界》台北:允晨,1988。
180. 梁其姿,〈明末清初民间慈善活动的兴起--以江浙地区为例〉《食货》复第15卷第7、8期,1986,pp52-79。
181. 张彬村,〈晚明福建的海外贸易与地方经济发展〉收入《国史释论》上册,台北:食货,1987.11。
182. 刘广京,〈论商人〉收入《经世思想与新兴企业》第5章(亦收入《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代序〈进世制度与商人〉)及第6章。
183. 张玉法主编,《中国现代史论集》(全套)台北:联经,1980。
184. 文复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全套)台北:商务,1985
185. 张炎宪编,《台湾史论文精选》(上、下)台北:玉山,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