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学科建设>>正文
期刊匿名审稿专家10人谈4|王笛:谈谈西方学术杂志的匿名评审制度
2018-11-23 18:12 王笛  浙大蒋研中心   (阅读: )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QiaKRxynk4ygjicBnJ1J8iaqHT8azKFwdRw14tMeSmX7qt4DoudC2KrufmFj4a7OJRBiaZkGVdcBctFeM8dWVotoIQ/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20184月初, 《近代史研究》编辑部与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中国历史学前沿论坛·专家匿名审稿制度下的学术期刊建设”论坛, 邀请10位关注本话题的作者/审稿人和10家史学期刊的主编参会,交流信息、沟通想法。

   《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5期,将10位匿名审稿专家的发言以“笔谈”的形式发表。“浙大蒋研中心”将逐篇推送,以使更多学者了解、关注此话题。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iaKRxynk4yjNwJlibIyYEWGtAibGa8YG3or7KHXlJ4sFFROvkgZKcWQn60oRUBicBCs5Zzxal408xl8bZZRpMLicag/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王笛,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谈谈西方学术杂志的匿名评审制度

本人作为一个作者、评审者和杂志主编,长期在美国和中国发展自己的学术生涯,用中文和英文发表论文,对中西方的学术刊物(当然主要是人文社科领域,特别是历史学)都有相当的了解。根据我的观察,虽然有种种不满意之处,但是在中国,学术杂志的匿名评审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我就从作者、评审者和杂志主编的角度谈谈我的观察。

我在美国大学前后共待了25年,和专业学术杂志打了不少交道,发表的每一篇论文都经过匿名评审。从我自己的经验看,每次被审的稿子,评审人的意见都非常有帮助。作为作者,当然是希望文章能够一次通过,但是经验告诉我,反复修改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作为作者,最好的心态是,总是愿意接受别人的建议。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iaKRxynk4yjsFAwEq3G58zJzAgTa3vlGoPVbge3SeQk9EiaCfIk5I3ttbKoQodpP7dEoVwdP0WJbywXRoRPHKTg/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编辑部一般要求评审者做出评断,A.建议发表(或修改后发表),B.建议修改后重审,C.建议退稿。因此评审意见一般有三类,建设性的(针对A类论文)、批评性的(针对C类论文)和批评建设性的(针对B类论文)。对A类文章基本上是对文章进行肯定,认为文章可用,但是提出一些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属于锦上添花的味道。对C类论文属于批评性的评审,主要阐述否定意见,提出该论文不能发表的具体理由。而对介乎之间的B类,虽然论文没有达到发表的要求,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是评审人认为可以修改,由于不能确定修改稿是否能达到发表要求,所以要重审,即resubmit,或者叫“重投”。

在我发表的英文论文中,遇到A的情况多一些,但是也有若干篇文章是B的情况。是否按照评审者的建议修改,我都是经过认真思考,再做出决断。如果认为评审人的意见有道理,可以接受,便根据其建议修改。如果认为评审人意见和自己理念相差太大,也不愿意按照评审人意见修改,那么就决定撤稿,转投其他杂志。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哪怕我决定不根据评审人意见改稿,也并非认为否定的评审意见一无可取,这些意见也是多多少少可以为修改提供参考的。根据我的经验,大多数评审意见还是有用的。学者应该学会习惯文章被要求修改,哪怕是被拒。特别是那些功成名就的学者,仍然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大家读读黄仁宇的《黄河青山》,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经过了评审的周折,其实这在西方学术界都是正常现象。我自己有一篇英文文章,由于是跨学科研究,写得很苦,发表也是历经坎坷,从2006年开始写,2010年投稿,到2014年才正式发表。

评审是一个不完善然而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评审这个链条的关键是评审人,最理想的评审人,应该是本课题的专家,愿意为此花时间和精力,对评审认真,有评审的经验,有宽容的态度,有批判性思维,对别人文章能提出建设性意见。根据我的观察,西方学术杂志的评审人的态度大多数是认真的。他们肯花时间为一个杂志审稿,有多种原因。首先他们很可能是这个杂志的作者,对这个杂志的质量有一种责任感。另外,在美国高校,专业服务普遍列入评价体系,而且形成了传统。一个学者除了教书和科研,专业服务也是一项重要的考量,其中便包括给学术杂志审稿。这些专业服务活动,可以写入简历。我共同主编的英文学术刊物《中国历史学前沿》(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不时会收到在西方高校任教的年轻学者来信,希望为我们的杂志做评审。

一个学者应该认真评审每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时间就不评,对作者负责,对杂志负责,对学术发展负责。我发现,国内有的评审人太草率,甚至还有只有一句话的评语,这样便不可能给一篇文章以公允的评论。评审专家应该有一个专业的态度,不应轻易否定一篇文章,也不要轻易肯定一篇文章。作为一个学者,如果没有时间评审,哪怕谢绝邀请,也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要意气用事,哪怕与被评文章持不同的观点、方法和结论,只要别人言之有理,就不要轻易否定。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iaKRxynk4yjsFAwEq3G58zJzAgTa3vlG5dryXcdVkwbkpJsib6EFKPtiaksDZf7nJPUBiamVkibZW0XOU570Gmr2hg/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西方学术杂志编辑很少,所以必须依靠外审。评审人的意见是能否采用的主要依据。其实,作为一个审稿者,对不同的杂志也有不同的标准,审稿严格程度要根据投稿与用稿的比例。有的杂志发稿和收稿之比仅5%,有的则高达50%,因此在建议是否发表的时候,还要考虑这个杂志的发稿率。另外,除了杂志的专业性,每个杂志还有用稿的侧重、风格、问题导向等。一篇论文适合这个杂志,不一定适合那个杂志。一篇好文章,如果某杂志不适合,主编在退稿时,有时会建议投到另一个他认为更适合的杂志。

一般杂志都是邀请两位评审人,如果评审有争议,一位推荐发表,一位建议退稿,那么还可能找第三位评审。有时候杂志操作起来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具体怎么处理,杂志主编还是有最后决定权的。特别是主编熟悉的领域,对有些有争议的稿子,编辑部可以特殊处理。主编要意识到评审者的不同风格,有的过严,有的过宽。有的被评审人批评得很厉害的文章,不一定不是好文章;有的评审人觉得不错的文章,也不一定是好文章。主编还需考虑最近杂志要想讨论的热点和导向,这些因素也可能影响到文章的取舍。

其实,有些因素不需要本问题的专家就可以判断,例如文章的写作技巧,使用资料是否扎实,观点是否明确,逻辑是否连贯,论证是否充分,文字是否通顺,格式是否规范,还有独创性、学术贡献等。作为主编,一般可以判断评审者是否对论文做出了公允的评价,是否认真研读了文章,修改的建议是否合理,是否有建设性等。对于简单否决没有具体理由的评审,主编需要特别小心。

作为主编,责任在于发现和发表好文章,不要让好文章从手中溜走,同时也要杜绝差文章出笼。正如我前面提到过的,我们甚至不能排除这样的情况:两份评审推荐发表的也不一定就是好文章,两份评审建议退稿的也不一定就是差文章。对那些通过了评审的论文,主编还可能根据自己的判断和评审的建议,要求作者做进一步修改。对那些评审没有通过,但是认为有潜力的文章,主编需要与作者进一步沟通,提出修改意见,为今后发表的可能性创造条件。其实应该承认,主编的学术判断对一篇论文的发表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对那些评审意见有分歧的论文。因此,主编在审稿过程中的作用是否发挥得当,其学术素质就至关重要。

根据我作为作者、评审者和杂志主编的观察,虽然有的好文章是一气呵成,但是大多数高质量的学术文章还是需要千锤百炼,无论作者是资深教授还是青年学子,哪怕名家的稿子仍然需要修改。从我接触到的作者来看,其中有不少是著名学者,包括哈佛大学的教授,学术地位非常高,但是几乎没有遇到过拒绝对文章做任何修改的作者。我的体会是,越是大学者,越是谦虚,没有把自己放到评价体系之上。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iaKRxynk4yjsFAwEq3G58zJzAgTa3vlGCRQre1r3u6Hw7RHaQhNuXGPkiabnVthyB0lJZibY085liaF7LjT1s3y8A/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办学术杂志,怎样选出有质量的论文,需要不断地探索,没有一个方法是完美的,但是目前没有一个比匿名评审更好的办法。不过,我想指出的是,匿名评审是根据西方专业杂志的操作情况出现的,西方专业杂志(特别是我比较熟悉的历史学杂志)一般只有一两个编辑,无法、也没有精力对全部稿件进行判断,所以必须依靠外审。而中国的情况不同,有专家组成的编辑部,有的历史刊物内部,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还有专门的编辑室,他们本身也是专家。所以在一定的情况下,他们的意见也可以作为评审意见来考虑。另外,中国学术杂志还普遍存在三审制,每一审其实都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对文章的评审。虽然我认为外审非常重要,特别是编辑部内部有争论的稿子,拿不准的情况下,专家评审就更有必要,但同时也认为编辑部可以有最终决定权。这种变通,在目前中国评审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就更具有可行性。

根据中国学术界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评审制度是一个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行之有效的制度。虽然这个实践也可能造成一些好文章由于评审人的原因被不恰当地退稿,但是这毕竟不是常态。而且这个制度已经在中国学术界建立声誉,以史学界为例,现在是重文章而轻专著,就是因为杂志文章普遍建立了匿名评审制度,而中国学术专著的出版,还没有建立类似的评审机制。在此我也要呼吁,现在各个出版社是建立学术专著评审制度的时候了!


文章来源:浙大蒋研中心  微信ID:zhedajiangyan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QiaKRxynk4yiaCFDCq8f4niaYzXpia9VhINCRXojMib8gwkHBCAneqvGnicPIAB0nP0ibbjHDEsicxxUgq2oTnWGEoicdfw/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QiaKRxynk4yiaCFDCq8f4niaYzXpia9VhINCVTXXw0FxEk50JmicMbJtFIt8ibNIG0icJXu0AKOwqtvLv9cclAQsrqkzw/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QiaKRxynk4yiaCFDCq8f4niaYzXpia9VhINC9bPI2N0G6G2Et82qLTqy5zSsCHUQJBWUvicMEBvHvYGNYk7qiaic1b8zg/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蒋研中心

文章来源:浙大蒋

微信号 zhedajiangyan

上一条:兰州大学刘光华、汪受宽教授主持点校乾隆版《甘肃通志》整理本出版:首开先河的一项文化工程
下一条:视频 | 天下遗珍:清代南部县衙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