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专题研究>>档案文书>>正文
展龙|揭帖:明代舆论的政治互通与官民互动
2018-07-10 19:39 展龙    (阅读: )

揭帖,约滥觞于宋代,仅指财政报告,并非正式上行文书。元承宋制,揭帖仍是财政报告,其名虽不多见,但几近正式,图帐并用。至明,君主专制统治臻至顶峰,揭帖使用渐广,其内容、形态、传播始有变化,相关制度较为完善,功能广泛,特色鲜明。

揭帖的形式与内容

明代揭帖形式多样,既是上行文书,也是呈文附件,还是私人信函。就其内容而言,其中之一便是沿袭宋元旧制,记录财税收支。当然,明代揭帖不只是一种财政公告,其形式、内容和性质因时而变,盖有公文揭帖、私揭和匿名揭三种。公文揭帖是明代正式文书的一种,所言之事多是各类政事。揭帖虽是题、奏文书的副本,但已是一种自下而上且较为流行的正式公文书。明代揭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内,揭帖是财政报告及内阁、六部等上奏事务的文书;对外,揭帖则是官方议事理政、发布讯息的载体。具体表现为:其一,皇帝利用揭帖理事。阁臣揭帖不仅是一种秘密文书,也是一种正式公文书,即是阁臣奉命回答之文,也可称作揭帖。其二,中央部门利用揭帖发布讯息,如会议讯息,录报任免情况,录报官兵情况,工程讯息,司法信息,开具大臣谥号,奏报占候天象,报闻皇族丧葬信息等。由上可见,明代揭帖使用广泛,举凡国情民生、兵马钱粮、人事任用、气候变化等,皆可揭帖上奏。其三,宦官利用揭帖干政。明代宦官常用揭帖传达命令,干预政事。其四,地方官员利用揭帖报事。巡按考核地方官员的结果一般以揭帖上报,但若有失实,将受到惩罚。同时,揭帖也是官员条陈时事、监察百官、举劾贪墨的重要方式。

私揭是公文揭帖的衍生物,初为阁臣特权,皇帝御览时,近侍莫能窥知,属机密文件。自嘉靖始,致仕或丁忧阁臣也可用揭帖密言政事。明中期以降,私揭不再是阁臣特权,其他官员也可用揭帖呈报政务,申述己见。至晚明,大臣告假,也可密揭奏事。随着阁臣权力增大,各地官员始向阁臣递呈私揭,报告政事,此类揭帖分为六科摘录的揭帖和直达阁臣的私人密揭。由于六科摘抄揭帖会泄露机密,故私人密揭比公事揭帖更为普遍。此外,揭帖也是官员之间密言政事的方式。

明代匿名揭帖,又称“没头帖子”“白头帖”,此类揭帖较为普遍,具有较强的迷惑性、隐秘性和斗争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揭发、诋毁和煽情性。除匿名揭帖,还有一些密揭会被公然示众,此类帖子一般书写不公之事,多张挂在官府门前或公共场所,颇受关注。有时,军事领域也用密揭。

总之,明代公文揭帖最初只论国事,后内容渐广,包括自下而上的政务汇报,以及呈报各地官员近况。私揭多呈奏皇帝或阁臣,后因阁权日重,其收览的私揭越来越多。匿名揭帖多书写避嫌、怨愤或难言之事,即是在舆论管控严格的明代,一些话题敏感的私揭、匿名揭帖仍具有一定的“启事”“布告”功能,时常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能决定某些重大事件的发展趋向和结局。

揭帖的传播和反响

明代揭帖的使用和传播因时而异,开始仅阁臣可上帖言事,后应用日广,以至官员往来也用揭帖。至明后期,揭帖所言之事、行文方式、受众群体等屡有变化,呈现出从精英化到大众化、民间化的变化态势,与此相联系,其传播方式也日趋多样,既可在朝廷传播,也可在民间传播。

明代揭帖传播有朝廷传播和民间传播两种。最初,朝廷揭帖通过密奏方式传播,皇帝御览后原封退回上奏者,但有人出于某些政治目的,不惜将别人私揭公之于众。有时,朝廷揭帖属匿名揭,多张挂在宫廷、官府等公众场所,因贴在官府门前,传播速度、受众群体较之私揭更加快速、广泛。民间揭帖大致分为私揭和匿名揭两种。私揭是民众署名表达怨愤的帖子,常会引起朝野广泛关注和深切同情。匿名揭是一种不署名的揭帖,其内容较为翔实,且因其私密性,故张挂后常引起好事者的积极关注。同时,有人为谋私利,也会利用揭帖制造舆论。此外,有人将揭帖编辑专书、戏剧、歌谣等通俗作品结集刊布,流布广泛。

但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传播方式,揭帖常能引发社会关注,引发民众议论,生成舆论情势。就官方而言,明初对“议论朝政,谤人长短,欺君罔上,扉惑人心”的揭帖尤其是匿名文书严加禁止。富有煽动性的民间揭帖,是民间舆论的一种宣泄手段,也是广大民众彰显自我、争取话语、追求权利的集中体现,对明廷的政治决策和历史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揭帖得以生成传播,既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格局的变动、思想文化的多元等宏大历史背景休戚相连,也与出版印刷的蓬勃发展、士绅阶层的茁壮兴起、启蒙思想的悄然萌动等新生历史因素紧密联系。除官方文书外,手抄私揭、印刷私揭、邸报、小报等舆论媒介的出现,成为明代揭帖得以传播的重要原因。同时,明代兴起的士绅阶层成为传播揭帖的主体之一,他们作为联系官民的重要纽带,不仅可以传播舆论,而且可以制造舆论。明廷对士绅的舆论话语颇为重视,而揭帖的广泛传播,无疑与士绅的自觉参与有莫大关系。

三、揭帖的功能与局限

明代揭帖不仅是朝臣广泛使用的官方文书,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而且是广大民众获悉政事、表达意愿的信息渠道,在官民互动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明代之前,揭帖已在政务中初步运用。至明,揭帖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成为题本的副本,随本送至通政司并分送部科,供其参考。匿名揭、私揭等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方舆论媒介之不足,成为传布舆情、下情上达的重要路径。一旦代表事关民意、政治的揭帖产生并广泛传播,朝野上下便会予以应对,揭帖也因此发挥了警示官方、矫正弊政等作用。皇帝批阅阁臣揭帖时,常会屏退左右,批阅后径退呈帖人,程序简单而直接,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揭帖传播的时效性和保密性,也避免了其他官员的干预,尤其使一些宦官无法直接触及揭帖信息,从而限制了宦官干政。就此而言,揭帖的使用无疑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权臣干政。此外,明代揭帖也是抨击权臣专政的工具。

囿于时代,明代揭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权臣利用揭帖操控舆论。揭帖可以直达御前,避免权臣干预,但若皇帝疏于朝政,揭帖便成为权臣操控舆论、干预政治的工具。二是揭帖沦为朋党争斗的工具。明后期,皇帝怠政,内阁权重,党争日炽,揭帖成为权臣攻击政敌、互揭隐私的工具。三是揭帖所载信息有失真实。这些错误信息和舆论导向,对时政和时人造成一定困扰。四是揭帖成为扰乱政局的祸源。

明代君臣间的信息沟通,仰赖常规性朝堂议政和奏疏往来,之所以使用揭帖这一特殊文书,则意在确保下情上达,沟通信息和管控舆论。一方面,揭帖转呈快捷、直达御前、高度保密的传递方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题本、奏本之不足。另一方面,揭帖在明代政务运作、政治决策和国家治理过程中,具有参谋、劝谏、资政、表意、教化等独特功能。复杂多变的揭帖是明代社会舆情的鲜活写照,与变动不居的社会时事具有强烈的共时性和鲜明的共通点。就此而言,揭帖不仅是官民关注现实、表达意愿、舆情互动的重要载体,而且是观察明代舆论生态、君臣修养、政治决策、社会时事的重要窗口,具有发现另类明史的独特政治意涵和文化意蕴。

上一条:范金民:从“分立各契”到“总书一契”申论——清代杭州城田宅交易文契的书立
下一条:栾成显:明清地方文书档案遗存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