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孔府档案>>正文
常会营:孔庙祭孔研究历史文献及现代论著综述
2019-06-30 14:49     (阅读: )

[摘要]孔庙祭孔,现在已经成为两岸三地、东亚乃至欧美一些国家每年一大盛事。当然,部分孔庙逐步恢复了春秋二祭,越来越与历史上传统的祭孔相贴近。而且,随着国家政府对孔子、儒学的高度重视,祭孔的影响力也越来愈大。在祭孔如火如荼进行之际,我们有必要对孔庙祭孔的历史文献以及现代论著做一查考,以便为当前孔庙祭孔活动及研究提供重要历史依据,并对今后孔庙祭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更好地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  孔庙祭孔  历史文献  现代论著

一、孔庙祭孔研究之历史文献

关于孔庙祭孔,历史上的文献是比较丰富的。例如,唐代《隋书》、《大唐开元礼》上载有隋唐时期孔庙祭孔释奠的珍贵史料。宋濂《元史•祭祀志》,黄佐《南雍志》、张鄂《大成乐舞图谱》、史记事《大成礼乐集》等,则是明代孔庙祭孔研究重要文献史料。清代李周望、谢履忠同撰《国学礼乐录》、清代文庆、李宗昉纂修《钦定国子监志》,清代孙承泽《春明梦馀录》,以及《明清实录》,是研究元、明、清三代特别是北京国子监、孔庙的重要历史文献。如王霄冰所言:“明清文献中记载的丁祭祭仪,一般都大同小异,而且清代的祭礼,明显带有继承明代的痕迹。”[1]

此外,《二十四史》中的礼志部分,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通典》,宋郑樵《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编撰的《文献通考》,明泰昌元年官修《礼部志稿》,明代《大明集礼》、《大明会典》、《明太学志》,李之藻所撰《泮宫礼乐疏》,清代孔继汾的《孔氏家仪》,孔尚任的《圣门乐志》,张行言的《圣门礼乐统》,汪烜所撰《乐经律吕通解》,彭其位所撰《学宫备考》,庞锺璐的《文庙祀典考》,蓝錫瑞等撰《文庙丁祭谱》,张安茂《泮宫礼乐全书》、应宝时《直省释奠礼乐记》,邱之录《丁祭礼乐备考》,中国各省市县的地方志书,都有关于国家文庙(包括北京孔庙)以及地方府、州、县、卫学文庙祭孔释奠的重要史料。清代秦蕙田的《五礼通考》,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礼学的集大成之作。该书裁减《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等文献之资料,条分缕析,按类排比,后附案语,考辨吉、凶、宾、军、嘉五礼,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和文献价值。

二、孔庙祭孔研究之现代论著

据笔者搜集考察,改革开放后较早谈及北京孔庙祭孔的是首都博物馆齐心1983年所编《北京孔庙》[2]。该书是很薄的一小册,仅三十余页,而且附了若干建筑图片。它主要论述了北京孔庙的建制及历史沿革,孔庙的建筑,历代的祭孔活动,孔庙的文物古迹,有一定的文献史料价值。其中历代的祭孔活动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北京孔庙祭孔仪式的时间、地点、仪程、主祭官,还讲到了明代严嵩祭孔与触奸柏的故事,最后还提到了民国初年袁世凯祭孔。

谈到孔庙祭孔,我们就不能不提到一个重要的全国性学术组织——中国孔庙保护协会。中国孔庙保护协会是由全国各地孔庙(文庙)、书院以及孔庙配祀人物之庙宇、纪念馆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者自愿结成的学术性、全国性的社会组织,于1994年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成立。19959月,由山东曲阜、首都北京、浙江衢州、黑龙江哈尔滨、江苏苏州、四川德阳多家孔庙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孔庙保护协会,曲阜孔庙与北京孔庙同设协会办事机构。中国孔庙保护协会是国内唯一开展孔庙类儒家纪念建筑保护、利用、研究工作的全国性学术团体组织,承担国内孔庙保护、利用、研究工作,与世界各地孔庙及儒学组织开展交流,促进孔庙事业的发展。

回顾中国孔庙保护协会成立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它刚刚成立之时,便是以孔庙保护与利用为核心宗旨的。这一宗旨一直贯彻至今。翻看其成立后出版的第一期刊物由孔祥林主编的《孔庙通讯》[3]目录,我们看到的多是孔庙保护与如何开发利用的文章,例如四川富顺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王明璋《文庙维修、保护与利用初探》、阮光禄《保护修缮河内文庙国子监继承民族文化遗产》、《黄岩孔庙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情况简介》、常希远《古貌新姿夫子庙六朝圣地更辉煌——谈南京夫子庙的保护和利用》等。

1995年以来,中国孔庙保护协会本着保护、研究、开发、利用孔庙及其他儒家纪念建筑,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每年都召开年会和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百余篇,产生了较大影响。[4]

关于孔庙祭孔的现代研究论著,并不是很多。这与现今学界礼学研究的相对沉寂是密切相关的。当然,目前这一沉寂状况正在得到有效改观。对于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的研究,历来是学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现阶段,学术界对三礼的研究有日渐升温的趋向,陈戍国1998年出版的《中国礼制史》[5]可谓是现代礼学研究的抗鼎之作,广大悉备,无所不包。其重点还是在祭天、祭地、祭祖、祭社稷等方面,对于孔庙祭孔礼仪也作了一定归纳和总结,为今后的孔庙祭孔研究提供了文献依据。

对于孔庙祭孔释奠的研究,随着中华文化走向全面复兴,特别是21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孔庙祭孔的逐步恢复并走向两岸三地联合祭孔,以及央视及各地卫视、网络媒体的大力宣传报道,近些年来似乎正在升温,出现了一些关于孔庙及祭孔礼乐方面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这都是值得可喜和称道的。

2001年,江帆、艾春华出版的专著《中国历代孔庙雅乐》,是一部孔庙雅乐研究重要著作。该书详细论述了祭孔用乐历史和孔庙雅乐的形成,孔庙乐章、乐名、曲谱的变化与发展,孔庙雅乐的历史渊源,孔庙祭祀舞蹈的内容、形式及其历史渊源,孔庙乐舞编制与乐器演奏,孔庙八音之器的应用与沿革,祭孔祀典礼乐的进行程序,对曲阜孔庙雅乐歌工声乐训练进行了研究,对曲阜孔庙乐舞生、乐舞饰物及导引乐曲、清代丁祭音律和旋宫转调进行了考证,阐述了孔庙乐舞与古代音乐美学观,并对历代祭孔乐谱进行了保存。正如著名学者骆承烈先生在该书序言中所评价的“作用运用大量丰富的历史资料,探索、论证了孔庙雅乐的渊源、形成及历代的发展,并对历代孔庙雅乐的歌词、曲谱、乐器及乐舞编排进行了缜密的考证,填补了古代音乐史中的空白。最后又升华到理论的高度,由孔庙雅乐论及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及音乐美学观。……20世纪80年代初期,江、艾二君发掘整理祭孔乐舞后,该乐舞在曲阜、北京、上海和日本等地多次演出”。[6]该书对历代孔庙祭祀乐舞文献进行了详尽梳理研究,为曲阜孔庙、北京孔庙等祭孔礼乐实践,提供了很好地专业指导和智力支持。

2004年,该年年会于北京孔庙隆重召开,会后结集出版了内容丰富、装帧精美的《中国孔庙保护协会论文集》[7]。该书除了延续“孔庙的保护与利用”专题外,还增设了“孔庙的历史沿革”、“孔庙的建筑特色”、“孔庙与儒学传播”几个专题,内容更为充实。但该书中关于孔庙祭孔的文章几乎没有,仅有的一篇相关文章便是第一篇曲阜孔祥峰、彭庆涛所撰写的《衍圣公册封与孔庙祭祀》,该文对衍圣公册封及历代曲阜孔庙祭祀之历史进行了详尽的追溯考察。

2007年,孔德平、彭庆涛编著《曲阜孔庙祭祀通解》[8]一书。该书对孔庙祭祀礼仪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勾勒,其重点是对曲阜孔庙之祭祀进行了整理研究。

2008年,王霄冰出版了《南宗祭孔》一书。该书序言中提到:20049月,中断了半个多世纪的孔氏南宗祭孔仪式重新拉开帷幕,自此每年一祭,已连续五年。和史上其他形式不同,新时期的南宗祭孔定位于“当代人祭孔”和“平民化祭孔”。[9]该书分“历史篇”、“理论篇”、“实践篇”和“未来篇”四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孔庙祭孔,讲述了祭孔礼仪的历史形成、四时丁祭、礼器、祭品和乐舞、衢州孔庙祭孔。第三部分包括了孔氏南宗家庙(其中有近代的祭孔典礼一节),衢州当代祭孔(其中包括当代祭孔仪式的诞生、衢州祭孔的特色以及南宗首创——学祭),社会反响及文化效应(其中包括衢州祭孔因何成功一节)。第四部分包括从家祭到公益性的地方节日以及南宗祭孔的经济与旅游开发。欲了解南宗祭孔历史及今天,可以参考此书。

2009年,孔德平、彭庆涛、孟继新著《祭孔礼乐研究》[10]一书。该书将重心放在祭孔礼器、乐器、乐章、佾舞、曲阜祭孔典礼方面;其对孔庙释奠沿革所作的归纳和一览表,也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很好地基础。

2009年,杨义堂编著《祭孔大典》[11](附光盘),对于祭孔历史、近年来的祭孔大典、祭孔时所配享的圣哲先贤、明清的释奠礼制,以及20072008年曲阜孔庙祭孔大典并北京孔庙、上海文庙、衢州孔庙、长春文庙、哈尔滨文庙、泉州府文庙、台北文庙的祭孔大典进行了简要论述;同时,该书对祭孔乐舞进行了文化解读,对于明清祭孔乐舞图谱、乐谱以及释奠歌辞、祭文、诗词予以了收录,为我们保存了珍贵的祭孔大典历史史料。

2010年,适逢孔子诞辰2560年,台北市政府及台北孔庙举办了“2010年春祭及世界的孔子:孔庙与祀典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会后结集出版了《“世界的孔子:孔庙与祀典”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正如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局长兼台北市孔庙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黄吕锦茹在《序一》中所言:台湾自清代以来便不曾间断“祭孔”之祀典。以台北市而言,从日治时期兴建孔庙之后,虽曾历经患难与多事之秋,亦不曾间断过这一件重要的大事:对于祭孔古礼的传承与保存。台北市政府及台北市孔庙管理委员会认为,在一个世代之交的新世纪之初,更应当对此一已经传承千年的文化传统,寻思其“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生命动力,进而在“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高山仰止”情怀下,扩大办理一次2010年的春祭,同时也更广邀国内外长期关心儒学祭孔祀典的专家学者与会,举办“世界的孔子:孔庙与祀典国际学术研讨会”,就祀孔典礼的传统与创新、社会文化变迁中的孔庙定位、现代化思潮对于儒学的激荡与融合等议题进行研讨,并在实际的层面展演国内外保存下来的不同佾舞,提供国人更宏观的国际平台,重新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衔接的思考。[12]

该论文集共收录来自国内外学者共计16篇文章,其中大陆学者如孔祥林、王霄冰、杨朝明皆参加了会议,并提交了参会论文。与会学者大部分论题皆与孔庙祭孔相关,例如魏伟森的《祭孔与儒家对神明的概念》,林鹤璇的《韩国文庙释奠佾舞的舞蹈动作》,蒋秋华的《论阎若璩考据方法的运用——以从祀孔庙为例》,宫筱筠的《创造性的诠释:江文也的<孔庙大晟乐>与传统祭孔乐》,金龙福的《论文庙佾舞的美学》,金天浩的《当今韩国流传的释奠祭馔类比较》,李焯然的《拜孔子、启智慧:新马地区的华人祭孔活动》,林泰胜的《圣的表象:身体的形式与符号权力》,王霄冰的《德国传教士眼中的曲阜孔庙与释奠仪式》,水口拓寿的《论台湾一九六八至一九七零年的“祭孔礼乐至改进”》,陈玉秀的《佾舞身心结构之探索》,金圣基的《文庙释奠乐舞的起源》,苏秉衡的《论文庙释奠乐队的编制演变》等,都从不同角度对孔庙祭孔做了深入研究、解读与阐发。

2010年,台湾学者黄进兴出版了《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13]一书,两岸学界反响强烈。该书被视为台湾中研院院士黄进兴先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中国思想史领域研究孔庙祭祀制度最重要的著作。本书最具意义的是对历史上孔庙祭祀制度的研究。本书认为,在传统社会里,孔庙恰是文化力量与政治力量最耀眼的交集,而作为世界性的历史宗教,孔庙祭祀亦引人入胜。在本书的第二部分“皇帝、儒生与孔庙”中,作者从清初政治意识形态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统观、道统与治统之间:从明嘉靖九年(1530)孔庙改制论皇权与祭祀礼仪、权力与信仰:孔庙祭祀制度的形成、学术与信仰:论孔庙从祀制与儒家道统意识、孔庙的解构与重组:转化传统文化所衍生的困境几个方面,对于道统与治统、皇权与祭祀礼仪、权力、学术与信仰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与阐发。在第四部分附录中,他还探讨了荀子:孔庙从祀的缺席者?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于孔庙祭祀进行了历史考察。

20107月,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十三届年会于汕头市潮阳孔庙召开,并有《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结集。在该年论文集中,关于孔庙祭祀的文章有七篇,它们分别是韩英的《清代北京孔庙释奠程序述略》、常会营的《北京孔庙释奠历史沿革及文化蕴涵》、邵红、费雅楠的《天津文庙孔子大祀复原陈列探微》、王战生的《浅论吉林文庙祀典》、刘续兵的《孔庙祭祀的文化意蕴》、彭庆涛、孟继新的《曲阜孔庙释典礼乐沿革考略》、刘岩、鲁凤的《浅析曲阜孔氏家庙的祭祀活动》。

2011年,孔祥林、孔喆所著的《世界孔子庙研究》[14]亦可谓新中国成立以来孔庙研究集大成式的著作,对于孔庙分类、历史沿革、孔庙礼制、世界各地孔庙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和比较,其着重点还在孔庙,对于孔庙礼仪亦有不少论述。这都为本书对于孔庙祭孔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地文献支持。

2011年,曲英杰出版了《孔庙史话》一书。[15]该书主要论述了孔子生平、曲阜孔庙、京城孔庙、地方孔庙、国外孔庙等内容。同时,在论述京城孔庙及各地方孔庙及国外孔庙过程中,作者对孔庙祭孔的起源、发展、完善过程及相关孔庙祭祀活动予以了考察。

20117月,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十四届年会于哈尔滨文庙召开,并有《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结集。在该年论文集中,关于孔庙祭祀的文章有三篇,它们分别是常会营的《北京孔庙祭孔释奠及文化意蕴》、张劲雷的《苏州文庙祭孔研究》、闫亚男的《浅析祭孔乐舞的发展过程》。

2012年,干春松的《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16](修订版)正式出版。该书把儒家视为一种制度化的存在,并从“儒家的制度化”和“制度的儒家化”两个层面探讨了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之间的互动,为全面审视儒家的历史功能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对儒家在近代失去制度的支撑而陷入解体的命运做出了新的解释。该书突破了学术界流行的“观念史”的儒家研究框架,走出了一条兼顾思想史和知识社会学立场的新的研究路径。在该书第二章《儒家的制度化》之“孔子的圣人化”一节,作者从圣人与素王、孔庙及其从祀制度两个维度,对该书主题予以了阐发。作者认为:“孔庙的雏形是孔子弟子因结庐守丧而逐渐形成的一个存放孔子的遗物,并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然而,这个被称为‘孔里’的地方,因为汉高祖刘邦在路经鲁国的时候用太牢祭拜孔子的时间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在很大程度改变了孔庙的性质。因为在汉高祖祭拜之后,诸侯卿相便将拜谒孔庙作为一种政治礼仪。……由于孔子地位的不断提升,对于孔庙的祭祀则逐渐由弟子自发的转向朝廷的行为。”[17]干春松正确指出:“如果说,经学体系的形成是儒学意识形态化的标志,那么孔庙则是儒学价值的物质化表达。因此,当合法性资源越是稀缺,对孔子的尊崇就越是隆重。”[18]他指出:“孔庙的配享和从祀制度,使得儒生之追求除了政治体系中的功名之外,还有儒家道统中的不朽地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从祀孔庙乃儒生之终极追求。不过从祀资格的获得也与现实政治关联密切。”[19]应该说,干春松对于庙学合一及孔庙配享和从祀制度的分析,是极具思想见地的。

20127月,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十五届年会于天津文庙召开,并有《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结集。在该年论文集中,关于孔庙祭祀的文章有四篇,它们分别是张燕生的《浅议孔子享祭形式的历史演变》、常会营的《现代祭孔释奠的若干问题及其文化意蕴》、李洪伟的《对孔子的祭拜礼仪之初探》、闫亚男的《祭孔乐舞发展历程的浅析与思考》。

2013年,中国孔庙协会第十六届年会于吉林长春文庙举行,会后结集出版了《中国文庙(孔庙)未来之梦——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十六届年会文集》[20]。本届年会也精选了前三届和此届年会较为优秀的论文一同刊印出版。在该年论文集中,关于孔庙祭祀的文章有八篇,它们分别是孔德平、杨金泉的《历史的接力——从孔庙的配享从祀看儒学的传承与流变》,常会营的《现代祭孔释奠的若干问题及其文化意蕴》,刘续兵的《孔庙祭祀与儒学嬗变》,孔令仁、金上进的《温州孔庙祭孔礼仪及其文化意义》,黄学民的《哈尔滨文庙“大祀规格”探究》,林江的《浅析孔庙的“四配”》,韩英的《清代北京孔庙释奠程序述略》,张燕生、梁丽锦的《浅议孔子享祭形式的历史演变》。

2014年,董喜宁出版了《孔庙祭祀研究》[21]一书。作者认为,孔庙祭祀在中国古代是一项常行的礼仪活动。它既是学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实施教化的重要举措。一次完整的祭孔活动主要由以下要素组成:祭祀场地、祭祀时间、享祭者、献祭者、祭祀品物、祭祀乐舞及祭祀仪式等。在两千多年的祭孔历史上,这些要素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本书从孔庙、享祭者、献祭者、祭品与祭器、祭祀乐舞、祭祀名类与释奠程序等方面对孔庙祭祀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从礼的角度对祭孔活动这一有机整体进行礼制、礼仪、礼物等方面的综合考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2014年,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十七届年会于南宁文庙举行。会后,结集出版了《孔庙文化功能的当代价值——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22]一书。该书中关于孔庙祭孔的论文有五篇,分别是刘岩、鲁凤的《浅析曲阜孔氏家庙的祭祀活动》,彭庆涛、孟继新的《曲阜孔庙释奠礼乐沿革考略》,曾晓红的《苏州文庙祭孔的碑刻》,常会营的《先秦至两汉国家祀孔考略》,陈炘的《“质以代兴,妍因俗易”——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孔庙祭孔乐舞》。

201412月,朱鸿林所著《孔庙从祀与乡约》[23]一书出版。本书论文十三篇,分为两组。前八篇研讨的孔庙从祀问题,其实质是明代衡量学术的原则和标准,由此可见朝廷以及当时的一般意见对于道学和个别人物(如王阳明)的看法。后五篇论乡约,有两篇通论和三个具体个案。在明代地方社会的治理中,宗族和乡绅起过重要的作用,士人在乡里主导的风俗教化与官方主导的相对严酷的里甲、保甲制度,彼此能够替换、互补,这是乡约制度在当时渐趋流行的原因。该书隶属于朱鸿林·明史研究系列(共3册),这套丛书还包括《儒者思想与出处》、《<明儒学案>研究及论学杂著》。“朱鸿林明史研究系列”为他此前专题研究的系统结集,完整的呈现了其在明史领域创造多年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201510月,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十八次年会于山西汾州府文庙召开,并有《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十八次年会论文集》结集。在该年论文集中,关于孔庙祭祀的文章有九篇,它们分别是孔健的《浅谈曲阜孔庙祭孔大典的历史与传承》、张帅、陈晶的《清代皇帝阙里释奠之制初探》、孙胜利、丁磊的《曲阜孔庙祭田初探》、马金丽的《杭州孔庙祭祀系列活动对青少年教育意义的调研》、孔祥林的《孔子庙的社会功用——崇德、报本与教化》、张征的《曲阜孔庙从祀闽籍先儒简介》、王蕊的《释菜礼的演变》、常会营的《隋唐五代时期国家祭孔释奠考略》、崔倩的《同治中兴释奠先行——以杭州孔庙铜簋为中心》。此次年会结束后,本人的《隋唐五代时期国家祭孔释奠考略》一文,为嘉定孔庙《科举学论丛》编辑老师选中,发表于该年的《2015科举学论丛》(第二辑)。

2016年,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十九届年会于四川德阳文庙举行。会后,结集出版了《孔庙文化的守望与拓展》[24]一书。该书中关于孔庙祭孔的研究文章有九篇,分别是孔祥林的《崇德报本教化——文庙的社会功用》,刘章泽、李峰、赵家蓉的《仪式构建与信仰的重建——关于文庙祭祀及礼仪活动的思考》,常会营的《宋、金、元时期国家祭孔释奠考略》,马金丽的《杭州孔庙祭孔系列活动对青少年教育意义的调研》,孙芳的《曲阜历代祭孔祭文(祝文)浅析》,吴艺娟、邱端芽的《简略古代文庙与儒家文化的依存关系——以泉州府文庙祭孔礼乐器为例》,张帅、陈晶的《清代皇帝阙里释奠之制初探》,李绍先的《释奠古礼与清末民初德阳文庙祭孔》,李峰、程枫淮的《孔庙从祀川籍先儒举要——试论张栻、魏了翁的思想业绩》。

20173月,姜淑红所著《清儒从祀孔庙研究》一书出版[25]。作者认为,历代统治者对孔庙从祀都非常重视,清军入关并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为化解因长期对抗造成的精神紧张,尽快恢复社会基本伦理秩序,在为孔子上尊号的同时,不断增加从祀人员。在清代的孔庙从祀中,清儒从祀尤为重要,与清代的文化政策联系最为密切。雍正时期实行崇儒重道的文化政策,反映在孔庙从祀上,便是批准多位理学名儒从祀孔庙,雍正还首开从祀本朝理学名儒的先例,将陆陇其推上孔子庙堂。乾嘉时期汉学鼎盛,程朱理学虽高居庙堂,却趋于衰退。道光以后,清统治者出于挽救危局的需要,继续提倡和强化崇儒重道的文化政策,采取了一些提高理学地位的措施,突出体现在采取从祀清代理学名儒的办法来积极鼓励。在统治者政策支持下,相继有陆陇其、孙奇逢、张履祥等清代理学大儒登上孔子庙堂。孙奇逢从祀孔庙,反映了道光年间“真理学”兴起和汉宋趋于调和的社会思潮。张履祥从祀是在其理学名儒形象逐渐被社会认可的基础上,在国家急于推崇“正学”以加强象征权威的背景下,通过浙江官绅的不懈努力,最后取得成功。光绪末年,顾、黄、王三大儒从祀孔庙,则是特定时代背景下清廷的非常之举,清廷允准三大儒从祀,主要是因为三大儒学说既合乎时代变革,又不离乎中国固有的经史之学,能满足清政府在新政时期既要求变革又要守住国粹进而稳定统治的愿望。总之,清儒从祀作为清统治者文化政策的重要内容,既能反映清代文化政策之演变,又能体现不同时期社会思潮的变化,与清代社会变迁之大势紧密相连。

20178月,刘续兵、房伟所著《文庙释奠礼仪研究》一书出版[26]。作者认为,文庙释奠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国祭”,其雏形可以追溯到孔子辞世之年,不仅表达了后世对于孔子本人及历代儒家圣贤的礼敬与尊崇,更体现出传统社会对于孔子所确立的价值观的崇仰。此外,文庙释奠还从中国走向世界,堪称历史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范例。《文庙释奠礼仪研究》一书由七个部分构成,详细梳理了文庙释奠礼仪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与文庙释奠礼仪密切相关的文庙建筑制度、从祀制度等进行了专门的分析研究,并从文化、政治、宗教等角度对文庙释奠的思想文化内涵进行了系统分析。该著特别关注文庙释奠礼仪在当代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提出了当代文庙释奠礼仪的新构想。这对于圣地曲阜的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文庙释奠礼仪的开展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201710月,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二十届年会于安徽省旌德文庙举行。会后,结集出版了《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二十次年会论文集》[27]一书。该书中关于孔庙祭孔的研究文章有五篇,分别是陈靖秋、孔健的《曲阜祭孔乐舞考略》,陈彤的《民国时期天津文庙祀孔活动概述》,孔健、刘璀的《浅谈曲阜孔庙祭孔大典的历史与传承》,常会营的《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孔庙祭孔及文化意蕴》,刘玥的《至大元年大长公主祭孔庙二碑考析》。

20181月,曲阜礼乐文明研究与传播中心主办,中国孔子研究院礼乐文明中心、曲阜师范大学中华礼乐文明研究所承办,宋立林主编的《新礼乐》[28]一书出版。该书融汇了诸多中国现当代著名礼乐研究专家学者的论文,分为“礼乐文明与中华气象”“礼乐文明与时代精神”“礼乐传统与古代文明”“礼史考论”“乐史考论”“礼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几大版块。该书一共34篇论文,其中相关孔庙祭孔研究的文章就有10篇,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包括杨朝明的《礼制“损益”与“百世可知”——孔庙释奠礼仪时代性问题省察》、刘续兵的《反本修古尽祭之义——当代文庙释奠仪程的建构》、李纪祥的《前孔子时代的古释奠礼考释》、《西汉封爵孔子的两种走向:血缘性与非血缘性》、孔祥林的《释奠礼的发展》、陈东的《释奠制度与孔子崇拜》、常会营的《魏晋南北朝国家祭孔释奠考略》、房伟的《文庙从祀制度考论》、杨朝明的《文庙祭祀及其教化功能》、韩国林鹤璇的《文庙佾舞的历史由来及其哲学背景》。由此来看,孔庙祭孔研究已经逐渐成为礼乐文明研究的重中之重。

20181114日,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二十一次年会于浙江省磐安县(文庙)举办。会后,结集出版了《新时代中国孔庙发展之路》[29]一书。该书中关于孔庙祭孔的研究文章有七篇,分别是胡利红的《南宋释奠礼主祭附祀人员考》、张晓旭《论新时代中国孔庙学》、骆秀华《孔庙祭孔乐舞解读》、李妍《萍乡孔庙的祭祀活动》、孔丽园、李玉国《祭孔仪式的发展历程与现实意义》、杨晓达《帝王亲祀孔子与孔庙祭器》、常会营《孔庙祭孔研究历史文献及现代论著综述》。

结语

孔庙祭孔,随着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复兴,现在已经成为两岸三地、东亚乃至欧美一些国家每年一大盛事。当然,大陆大多选择在阳历928日孔子诞辰进行祭祀,部分孔庙逐步恢复了春秋二祭,越来越与历史上传统的祭孔相贴近。而且,随着国家政府对孔子、儒学的高度重视,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创新和发展,祭孔的影响力也越来愈大。在祭孔如火如荼进行之际,我们对孔庙祭孔的历史文献以及现代论著做一查考,可以为当前孔庙祭孔活动及祭孔研究提供重要历史依据,并对今后孔庙祭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更好地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注:本文缩略版发表于中国孔庙保护协会、中共磐安委宣传部编:《新时代中国孔庙发展之路》,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年版,第324页。

作者简介:常会营,男,汉族,山东寿光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博士。现就职于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研究部,副研究馆员;中国孔子研究院曲阜礼乐文明中心兼职研究员;衡水学院特聘教授。兼任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论语》学、孔子及门人弟子研究、祭孔礼仪以及孔庙和国子监历史文化。

作者补充:苏州文庙张晓旭研究员(副馆长)著20022月出版的《中国孔庙研究专辑》,南方文物出版社出版。是业内较早涉及孔庙的专著。


[1]王霄冰:《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的衡量标准——以祭孔大典为例》,载《文化遗产》,201004期。本文同载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美学与文化生态建设”国际论坛论文集》,20109月。

[2]齐心编:《北京孔庙》,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3]孔祥林主编:《孔庙通讯》(内部交流),199610月第1期。

[4]张柏:《序言》,参见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编:《中国孔庙保护协会论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5]陈戍国:《中国礼制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江帆、艾春华著:《中国历代孔庙雅乐·序》,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年版。

[7]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编:《中国孔庙保护协会论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版。

[8]孔德平主编、彭庆涛撰写:《曲阜孔庙祭祀通解》,现代出版社,2007年版。

[9]徐宇宁:《序》,参见王霄冰:《南宗祭孔》,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孔德平、彭庆涛、孟继新:《祭孔礼乐研究》,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

[11]杨义堂编著:《祭孔大典》,山东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2009年版。

[12]参见台北市孔庙管理委员会编印:《“世界的孔子:孔庙与祀典”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一》,2010年。

[13]黄进兴:《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中华书局,2010年版。

[14]孔祥林等著:《世界孔子庙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15]曲英杰:《孔庙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16]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该书是作者在200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制度儒学》一书基础上修订而成。而其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制度化儒家的解体(1895-1919)》则应是以上两书的思想基础和来源。

[17]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4-115页。

[18]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5页。

[19]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2-124页。

[20]崔永泉、刘红宇主编:《中国文庙(孔庙)未来之梦——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十六届年会文集》,吉林出版集团/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年版。

[21]董喜宁:《孔庙祭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22]李文主编:《孔庙文化功能的当代价值——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23]朱鸿林:《孔庙从祀与乡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24]陈洪兴主编:《孔庙文化的守望与拓展》,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

[25]姜淑红:《清儒从祀孔庙研究》,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7年版。

[26]刘续兵、房伟:《文庙释奠礼仪研究》,中华书局,20178月。

[27]中国孔庙保护协会、旌德县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编:《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二十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710月。

[28]宋立林主编:《新礼乐》,华夏出版社,20181月。

[29]中国孔庙保护协会、中共磐安委宣传部编:《新时代中国孔庙发展之路》,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年版。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辅仁书院》2019111

上一条:董喜宁:孔庙孔像考
下一条:第四届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