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学术资讯>>正文
讲座报道|从新文化史到全球史:当代历史学的新趋势
2019-05-18 15:58     (阅读: )

5月10日下午,应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尤淑君副教授邀请,台湾中央大学历史所蒋竹山副教授莅临浙大历史系,演讲“从新文化史到全球史:当代历史学的新趋势”,并与世界史研究所陈新教授进行学术对谈。尤淑君副教授主持此次对谈,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所吴艳红教授、世界史研究所乐启良教授也出席了这次活动。 

对谈伊始,蒋老师首先从自己的新书《当代历史学新趋势》的编纂缘由出发,介绍此次对谈的学术背景。据近年来的调查显示,史学领域传统的政治史、思想文化史及经济史研究正逐渐式微,过去一度流行的文化史概念也风光不再,“全球视野”的标签成了年轻一代历史学者的新宠。有感于史学研究“全球转向”的新变化,他编纂了《当代历史学新趋势》一书,延请海内外知名学者介绍情感史与新文化史、思想史、全球史、科学史、数字人文等五个当代史学研究的新维度。

当代史学的全球史转向是一场正在发生的革新,鲜有学者能置身事外。在对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后,蒋老师为在座师生介绍了自己学术路上研究领域的几次转向及其影响因素。1990年代初制度史研究还是历史学研究的大流,而蒋老师受年鉴学派梁其姿等人的著作启发,将研究兴趣转移到了地方官制及民间信仰的社会史研究上。之后,艾尔曼、李孝悌、王汎森等人的思想史、文化史研究又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故而疾病史、身体史以及物质文化研究依次成了他的研究主题。最后,蒋老师总结了一条当代历史学从社会史与社会科学到文化转向与文化史,又到性别史、历史学的跨学科,最后到全球史的转变路径,并提出了全球视野、帝国与国家、跨文化交流、环境与历史、科技、技术与官僚等十个当代历史学的重要研究课题,结束了自己的报告。

陈新教授对蒋老师的报告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实证性的历史研究与时代背景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时代背景的“参照系”存在,我们无法定位实证性研究的意义所在。因此如何将思想史、医疗史等新史学趋势置入合适的思想图形,以及如何理解传统政治史、经济史研究的式微与时代背景的联系所在,是研究当代史学发展趋势的关键问题。而全球史的成功本身或许只是一次知识消费群体的胜利:读者们对全球视野这一精英视角的追求,促成了全球史的大行其道。蒋老师认为,新文化史、物质史等经历了全球史转向的史学新趋势能够为我们理解大历史的宏大叙事提供新的视角,找寻到新的学术关怀。同时全球史的流行,或许也是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民”意识崛起的表现。

两位学者的对谈后,在场的浙大师生积极参与到开放式的主题讨论中,向两位老师提出了自己在平日研究中遇到的疑惑。尤淑君副教授询问两位老师除了对谈提到的物质交流外,还有什么视角可作为全球视野下的政治外交史研究的切入点。蒋老师认为政治史若能与环境史等新兴史学方向结合,或许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越战时美军向越南投放了大量落叶剂,这一行为不仅能折射时人的环境理念,亦可作为探究美国外交政策的一处入口。陈新教授则由此问题联想到了近代民族主义史学的发展历程。在西方国家,民族主义观念与民族主义史学在近代逐步消解。但这两者在1945年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却又获得了新生。也正因此,《白银资本》这类解构西方中心论的著作引入东方时,成了建构东方中心主义的主要依据。同理,政治史的落寞或许也是因为主要国家承平日久,政治在民众心目中的重要性不复之前的地位。失去了受众支持的政治史,自然是独木难支。吴艳红教授向蒋老师询问了历史社会学、经济史等交叉学科的研究近况,蒋老师表示新政治史研究的视角已对传统研究思路产生了一定影响,华南学派便是通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架构透视传统制度史的国家概念。还有一位同学对近年来学界关注的历史学碎片化问题心存疑虑,蒋老师则援引王笛教授“中国的史学研究不是‘碎片化’太多,而是远远不够”的论断,认为至少在新文化史领域,碎片化问题尚是杞人忧天,所谓的“碎片化”研究仍有相当的潜力可供挖掘。对谈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圆满落幕。

原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浙大蒋研中心2019年5月12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1b7V3xd5rZRcuW6afHW7dA

上一条:会议通知 | 中国法律史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预通知
下一条:讲座回顾 | 王志强:何为中国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