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图书出版>>正文
史学研究:2018年历史学新书(21)
2018-06-19 10:30     (阅读: )

2018年历史学新书(21

01文化权力与政治文化

作者: []田浩 / []苏费翔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宋金元时期《中庸》与道统问题
译者: 肖永明
出版年: 2018-6-1
页数: 391
定价: 76.00




本书旨在以一种更具联系性与整体性的(而非追溯性的)视角,通过研究宋金元时期南北方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中庸》与道统观念的演变与发展,来考察1113世纪乃至13世纪以后文化权力(cultural authority)与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之间的某种复杂关系。第一部分侧重于研究与朱熹观念不同的思想家的《中庸》与道统观念,第二部分则集中探讨元代郝经对政治权力(political power)和文化权力的观点,其中亦包括郝经的《中庸》与道统观念。两部分相互关联,有机结合,突破了以往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研究上对特定谱系上人物的过度关注,阐明了朱熹逝世之后至13世纪,朱熹的思想遗产在南北方的存续与发展。




田浩,美国著名汉学家,师出史华慈和余英时,代表作有《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朱熹的思维世界》、《陈亮论公与法》及《旁观朱子学》等。其研究注重扎实的文献基础和广泛的学术视野,追求对中国古代思想尤其是儒学内涵多样性和道学的复杂性、发展性的深刻揭示。

苏费翔,原名Chri stian Soffel,德国特里尔大学教授,汉学系主任,师从田浩。著有 Cultural Authority and Political Culture in China——Exploring Issues with the Zhongyong and the Daotong During the Song, Jin and Yuan Dynasties等。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02十字路口的长城

作者: 赵现海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明中期榆林生态、战争与长城
出版年: 2018-2
页数: 294
定价: 62.00




14-17世纪,世界文明发展的十字路口上,明代中国形成与其他文明的历史分途,明中期榆林长城的修筑,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点。到今天,保存还是毁灭?长城的命运又处于一个十字路口。如何让长城免遭进一步的破坏,避免灭亡的命运,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使命。榆林长城修筑时间,大体与西方大航海时代发端的15世纪末16世纪初同时。正是在这一时期,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社会皆发生重大变化,在文明指向上呈现不同的历史选择。综合考量15世纪亚欧大陆文明轨迹,东、中、西之东亚文明、阿拉伯文明、西欧文明皆在该世纪末年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世界近代史开启之初世界核心地区的核心变迁,引领与构建了世界近代潮流之初的趋向与格局。而榆林长城正处这一历史风潮,其蕴含的历史剧变,犹如山雨欲来,不仅被时人视为关系疆土边防、庙堂命运之大事件,而且从后世来看,也可视为关系历史转折、文明升替的关键点。




赵现海,男,河南杞县人,19787月出生。1996—2005年,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先后获历史学学士、博士学位。2005—200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2012年,韩国首尔大学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2007年至今,任职于中国社会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现为副研究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秘书长。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03满族史论稿

作者: 孙静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1
页数: 224
定价: 68.00




满族是一个充满激情与进取精神的少数民族。满族及其历代先民与周边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我国的疆域版图,维护了国家的主权,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和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满族史论稿/人民日报学术文库》在借鉴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中,主要考察了清代的满汉关系、满族的八旗制度、满族生态文化的变迁等问题,以期不断推进与深化满族史研究。




孙静,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大连民族大学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副教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人选,辽宁省中青年决策咨询专家库成员。主要从事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04章太炎的政治哲学

作者: [] 慕唯仁(Viren Murthy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意识之抵抗
原作名: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Zhang Taiyan
译者: 张春田 / 任致均 / 马栋予 / 唐文娟 / 陈炜聪
出版年: 2018-6
页数: 312
定价: 49.00




本书聚焦于近代国学大师、思想家、革命家章太炎的著作和思想,并且是在中国受到全球资本主义现代性冲击的社会背景下考察章太炎著作的意涵。作者慕唯仁作为研究汉学的西方学者,不同于通行的以训诂和语义为基础的研究,而是以其独特而新颖的视角,抽取“抵抗”作为本书研究的关键词,将章太炎著述和思想置于西方哲学和晚清思想的对话语境之下,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对于那些研究晚清思想史的中国学者而言,具有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




慕唯仁(Viren Murthy),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古睿学者。

05近代西方人在西安的活动及其影响研究(1840—1949

作者: 史红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8-5-31
页数: 455
定价: 128




为特殊而活跃的群体,西方人(含亚洲相关国家人士)在古都西安的近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刻影响着区域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的发展。作者利用长期以来搜集到的大量西文史料,包括档案、行纪、日记、书信、报道、讣告、调查报告、论著、地图和照片等,结合中文史料,对来自欧洲、北美、亚洲等26个国家的806名西方人进行了统计、分析,系统论述了他们在西安的科学考察、宗教传播、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慈善赈济、文物搜购、情报搜集等各类活动,多角度揭示了西方人的活动与近代西安城乡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西方人群体不仅是联结近代西安与域外世界的桥梁与纽带,而且也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推动了西安的近代化进程。




史红帅(1975-),男,副研究员,陕西咸阳人,现任职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06甲午战争

作者: [] 弗拉基米尔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一个意大利人的记述
译者: 孔祥文
出版年: 2018-5
页数: 320
定价: 50




《甲午战争——一个意大利人的记述》一书立足于一个西方人的视角,对甲午战争的来龙去脉进行介绍。作者弗拉基米尔可谓意大利的中国通,他认为,清政府在朝鲜问题上的失策,给日本入侵朝鲜提供了外交上的把柄。同时,日本在军事装备和技能以及指导思想上的变革远远超过了中国,从而为取得甲午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该书出版于1896年,可以说是最早集中介绍甲午战争历史的西方图书之一。尽管该书对日本不乏赞许之处,更没有揭露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烧杀行径,但是却具有较大的史料价值,可以看出日本为了准备侵华战争,是如何利用所谓的国际公法来取得西方国家的默许,从而步步使中国陷入外交上的孤立。




弗拉基米尔,1856年生,原名Zanoni Hind Volpicelli,弗拉基米尔(Vladimir)是其笔名。1881年入中国海关供职,1899年辞海关职,1905年任意大利驻广州及香港总领事,1920年退休后在上海居住,1936年卒于日本长崎。弗拉基米尔长期研究中国问题,其著作有《中国的白银问题与物价的波动》(The Silver Question in China and the Fluctuations of Prices)(1896),《俄国向太平洋的扩张与西伯利亚铁路》(Russia on the pacific and the Siberian Railway)(1899)及《汉语音韵学》(Chinese Phonology:An Attempt to Discover the Sounds of the Ancient Language and to Recover the Lost Rhymes of China)(1906)

07美国式高考:标准化考试与美国社会的贤能政治

作者: 尼古拉斯.莱曼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8-5-1
定价: CNY 79.00




本书对对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学术潜能测试)的来龙去脉进行了一番颇具启发性的详尽梳理,过程可谓引人入胜,戏剧张力十足:从创设这项考试的探路先驱,到受益于这项考试的莘莘学子,各路角色粉墨登场,而标准化考试与平权行动之间的激烈较量,更是如同压轴大戏。本书不光是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教育考试服务中心)的发迹史,作者既讲述了ETS如何崛起并在高校入学考试领域占山为王的历程,也对伴随着这种考试文化的兴盛而在美国社会中发生的种种变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




尼古拉斯·莱曼 | Nicholas Lemann,美国资深媒体人、学者。197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随即投身新闻事业,先后供职于《华盛顿月刊》《得克萨斯月刊》《华盛顿邮报》《大西洋月刊》,自1999年开始担任《纽约客》特约撰稿人。20039月,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2010年入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现任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普利策二世与伊迪丝普利策摩尔新闻学讲席教授,以及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名誉院长。

08诸神的礼物

作者: []英格丽·哈斯林格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副标题: 马铃薯的文化史与美味料理
原作名: Es möge Erdäpfel regnen.Eine Kulturgeschichte der Kartoffer.
译者: 薛文瑜
出版年: 2018-6
页数: 207
定价: 40.00




英格丽·哈斯林格在这本内容丰富的马铃薯文化史中,叙述了马铃薯突破最初的偏见与误解,成功地广为世人接受的过程,展现出历史与美食的相互关系。本书还汇集了欧洲29国共计176道食谱,为马铃薯的种植与传播路径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英格丽·哈斯林格(Ingrid Haslinger),历史学者及英国语言文学研究者,在维也纳宫廷银器与餐具博物馆担任研究员,著有《与茜茜共餐》《匈牙利炖肉――一段文化史》《从汤到陶锅――引人注目的餐点与器皿》《诸神的礼物:马铃薯的文化史与美味料理》。

09教宗与墨索里尼

作者: []大卫·I.科泽 (David I. Kertzer)
出版社: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副标题: 庇护十一世与法西斯崛起秘史
原作名: The Pope and Mussolini: The Secret History of Pius XI and the Rise of Fascism in Europe
译者: 陶泽慧
出版年: 2018-6
页数: 608
定价: 108.00




1922年,庇护十一世被推选为教宗,几个月后,墨索里尼就任意大利总理。一直以来,两人之间的关系被掩盖在罗马教廷从战前即英勇地反抗法西斯党的假象下,而庇护十一世及其继任者也长期被塑造成与墨索里尼为敌的英雄。大卫·I.科泽利用梵蒂冈2006年开放的秘密资料,历时七年,呈现了两人的共谋故事,彻底颠覆了这一既定观点。忧心于教会权威衰落的庇护十一世借助法西斯的力量抵抗共产主义和现代社会的来临,野心家墨索里尼则凭借教宗的祝福提升公信力,进而掌控意大利。两人充满尔虞我诈、最终摇摇欲坠的利益结盟,改变了上百万人的命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梦魇也由此开始。科泽利用详实的史料、紧凑干练的文笔,生动刻画了多个20世纪早期欧洲和罗马天主教会的重要人物,从崭新的视角揭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崛起的秘辛,还原了一段重要历史的真相。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10 Navigating Semi-Colonialism

作者: Anne Reinhardt
出版社: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副标题: Shipping, Sovereignty, and Nation-Building in China, 1860–1937
出版年: 2018-4-16
页数: 390
定价: USD 49.95




China’s status in the world of expanding European empires of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has long been under dispute. Its unequal relations with multiple powers, secured through a system of treaties rather than through colonization, has invited debate over the degree and significance of outside control and local sovereignty. Navigating Semi-Colonialism examines steam navigation—introduced by foreign powers to Chinese waters in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as a constitutive element of the treaty system to illuminate both conceptual and concrete aspects of this regime, arguing for the specificity of China’s experience, its continuities with colonialism in other contexts, and its links to global processes.

Focusing on the shipping network of open treaty ports, the book examines the expansion of steam navigation, the growth of shipping enterprise, and the social climate of the steamship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s arenas of contestation and collaboration that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partial Chinese sovereignty and the limitations imposed upon it. It further analyz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s regime under the nationalism of the Republican period, and pursues a comparison of shipping regimes in China and India to provide a novel perspective on China under the treaty system.




Anne Reinhardt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Williams College.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11追寻富强

作者: []斯蒂芬·哈尔西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副标题: 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1850-1949
原作名: Quest For Power: European Imperialism and the Making of Chinese Statecraft
译者: 赵莹
出版年: 2018-6
页数: 400
定价: 68.00

6世纪后,欧洲列强倚仗航海大发现,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科技,在世界各地扩张。20世纪初,欧洲殖民的触手遍及全球各处,1914年,全球84.4%的土地都在欧洲人的统治之下。庞大如莫卧儿帝国,广袤如非洲,都未能逃脱被殖民的命运,殖民势力间的争夺和英国的援助也没能让奥斯曼帝国保住领土。在欧洲殖民的狂风暴雨中,中国却仍然屹立,保有了最基本的独立。如果经济体量和列强争夺都不能让一国免遭殖民,那么,是什么让中国在19世纪走上了不同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在哈尔西看来,是那个灰暗时代中人们对治国之道的探寻,是中国面对威胁时求富求强、捍卫主权的创造力。哈尔西从财政、贸易、海关、通信、航运等相关史料和地方志中看到,在1850—1949年间,中国经过有意模仿和不断尝试,逐渐转型为军事-财政国家,那是财富、官僚体制和枪炮的崭新结合。官员们增加税收,扩大政府规模,建立起能够举全国之力的官僚体系,用西方的军事技术装备起新型军队,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中捍卫主权。这些探寻仅让中国在那个屈辱的世纪里保有了最低限度的独立,却为后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斯蒂芬哈尔西,美国迈阿密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芝加哥大学博士,曾留学台湾大学和北京大学。他的学术专长是中国近代史,也研究环境史、经济史、比较殖民主义和全球史。

12筆尖上的世界史

作者: 馬丁‧普赫納
出版社: 究竟出版社
副标题: 形塑民族、歷史和文明的故事力量
原作名: The Written World: The Story of Literature and How It Shaped History
译者: 林金源
出版年: 2018-7-1
页数: 368
定价: NTD380




如果世界沒有書寫,人類的歷史將因此截然不同,大多數哲學和政治思想也將不復存在,幾乎所有宗教信仰更將徹底消失……

人類早期書寫系統因為難以精通,只有一小群抄寫員能控制蒐集來的故事,卻間接保存了帝國的文化、造就中東和希臘的字母革命;佛陀、孔子、蘇格拉底和耶穌拒絕寫下任何東西,卻使其門生發展出新的書寫風格,撼動哲學與宗教的發展;書寫受到更容易學習的創新技術支持,讓日本的紫式部和西班牙的塞凡提斯,創造出《源氏物語》和《唐吉訶德》的新文學小說類型;紙張革命從中國傳播到中東,降低了文學成本,從而使得紙張和印刷術的運用更廣泛,人類發展也隨著報紙及《共產黨宣言》般的新文本,進入大量生產和讀寫能力普及化的時代,看見新的政權與國家的誕生。

從《伊里亞德》到JK.羅琳的《哈利波特》,本書收錄十六隻筆創造的經典作品,敘述四千年來的文學故事及發展,也講述書寫技術的革命,如何從根本上改變世世代代的生活、加速歷史的進程。更帶讀者來趟文學朝聖之旅,在地理、歷史、文化、旅遊景點與歷史間悠遊。途中不僅探尋文學遺跡,更與考古學家、翻譯者、吟遊詩人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對話。

世界是龐大複雜的超級文本,而文學筆尖上一則又一則迷人的故事,就是理解世界的起點。




馬丁普赫納 Martin Puchner,哈佛大學戲劇、英國和比較文學、拜倫與安妮塔.韋恩講座教授,哈佛大學新課程「Hum 10人文經典」講師。得獎著作涵蓋哲學到藝術等學科,集結為暢銷的六冊《諾頓世界文學選集》。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13东天山地区史前艺术考论

作者:罗佳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

定价: 68.00




本书以东天山地区史前时期的艺术遗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考古学材料、文献资料、图像资料的分析、梳理和田野考察活动,运用考古学、文献学、人类学、图像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展开研究。书中首次对东天山地区史前艺术遗存的图文资料做了全面、系统的整理与归纳;以艺术门类为研究框架,对该地区史前时期的石器、陶器、铜器、金银器、木器与骨器、服饰及岩画艺术的发展状况、形态特征、文化源流作了初步考释;并尝试对史前艺术所体现的民族关系、原始宗教、工艺技术、生态环境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原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史学研究,2018619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Pbzq6XMv0ScPzmC7ZkG9Q

上一条:20世纪最重要的100本社会学著作
下一条:高波:《追寻新共和:张东荪早期思想与活动研究(1886—1932)》